[公益时评]吕子明:江山留胜迹 代代复登临

2019年9月16日14:32 来源:上海慈善网 作者:吕子明

  提起上海南市小南门这个名字怕是多数人不以为意,如果说这里有条乔家路很了不起,怕是让你更为惊讶。现在到那里转转,除了这块地的周边,沿中华路、河南路、复兴路造起了一幢幢高楼,而在董家渡路和乔家路一线,还基本上没有“颠覆性”变化。尤其是乔家路这一段,几乎依然是旧时王谢堂前燕,几回回春来秋又归。走在这条路上,总会让你恍惚间旧梦乍现,旧情难遣。

  但就是这样一个不起眼的地方,恰恰记载着上海开埠数百年间的辉煌灿烂。最近有知名传媒人倪祖敏,积大半辈生活经历,历数十载搜寻爬梳,终于摘得硕果,于今年上海书展捧出了他的地域历史文化遗存纪实专著《乔家路》。正如书中所言,作者生于斯,长于斯,幼时便叠踵穿户,浸染其中,耳闻目见,逐渐认知乔家路一平方公里区域内,名人故居、历史遗存云集,是明清时期和民初时的“高档住宅区”,是近代上海中心城内整体性最好、规模最大,以上海地域传统文化为风貌特色的一处建筑群体,留存着上海七百多年来城市发展的痕迹,也集中体现了明清和民初以后上海传统社区文化特色及其衍变发展历史。

  你知道乔家路路名由来吗,原来是明末抗倭名将乔镗父子及其家族先后聚居于此而得名;你知道明代著名科学家、政治家徐光启诞生在哪里吗,原来就在乔家路上的“九间楼”;你知道上海最早的行政长官的官署衙门在哪里吗,原来就在乔家路上的巡道街,因为那时是清雍正年间,他的官职是“分巡苏松兵备道”,后改为上海道;你知道上海还有一个足以和豫园分庭抗礼的庭园在哪里吗,原来就在乔家路西侧,那个叫做“也是园”的便是。人所熟知的近代名人,胡雪岩、左宗棠、张大千、吴昌硕,以至邹韬奋、邹家华、于光远、王孝和家属、大科学家爱因斯坦等等,都在这里留下故事和踪迹。这里的历史文化积淀可见一斑。

  让人揪心的是,这样一些弥足珍贵的文化遗存,这样一些令人神往的历史风貌,如果不是作者在书中一一指明,让你自己来“寻幽览胜”,怕是要大失所望。破败的房舍,仄逼的里巷,毁坏的旧物,无言的断石,眼前的景观和人们的想象绝然相悖。由于人口的增长和居处的狭小,在一个较长时期中,不断挤压和侵蚀着可怜的文化遗存和区域风貌。于是,一个沉重而又无法回避的课题摆到了人们面前:这样的旧区如何改造。

  对于这样的每一片瓦砾,每一块砖石都有着真实的故事,而现状却又破败凌乱,甚至理不出一个头绪的旧区改造,还真是一个难题。对于身处其中的居民来说,拆迁改造是他们摆脱困境的唯一途径;对于担负旧区改造使命的主事者来说,大拆大建是立竿见影的最好措施;而对于区域历史文化遗存的保护来说,这无疑是一场灾难。因为大拆大建必将使得我们与自己的文化源流“断舍离”。看看一些地方那些在推土机下消失的文化遗存,怎不叫人扼腕叹息。

  文化不仅仅是口头的传承,也不仅仅是书面的文字,她更是一种生活,一种环境,一种可触摸的现实,一种可感觉的认知。唐代孟浩然《与诸子登岘山》诗云:“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江山留胜迹,我辈复登临。水落鱼梁浅,天寒梦泽深。羊公碑尚在,读罢泪沾襟。”这就清楚说明,文化遗存对于国人的文化基因具有怎样的塑造作用。没有那块“羊公碑”,恐怕登山者便索然无味,又怎的涕泗横流。

  倪祖敏的书在这个时候出版,正当其时,借助于对乔家路这一片旧物的捡拾和缅怀,提示人们重视这一课题,寻找旧区改造的新路。倪祖敏在书中写道,作为乔家路地区的原住民,他觉得,如实介绍乔家路的古往今来,让大家通过乔家路来了解上海这座城市的起点、基石和发祥地,这是他的“历史传承责任”。看了《乔家路》一书,人们无不强烈地感受到,这个“责任”,就是历史文化不能忘记,不该忘记,区域遗存必须保存,必须保护。我们是从这里来的,我们也只能从这里走出去。我们带着这里的文化基因,我们也必须追本溯源,永远对她心存敬畏。倪祖敏在这片土地上降生和成长,而他又以自己的书回馈这片土地,为这一区域传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鼓与呼,就这一点来说,他无疑是一个为保护区域历史文化遗存而勇于担当责任的义士。

  旧区改造,说到底还是一个钱字。为了钱,一些改造项目便能奔着商业化一骑绝尘。城隍庙的改造以银楼为主,新天地的改造以餐桌为主,在以钱易钱上,他们做到了极致,而在文化基因的保护和传承上,不得不说并不成功。传统文化的风貌和内涵都已面目全非,只留下一个没有灵魂的空壳子。这样的改造作为一种探索无可厚非,但要作为一种普遍模式却不能不慎之又慎。

  科技永远是客观世界发展的前导,在旧区改造上同样如此。我们现在建造大楼像雨后春笋,千座万座拔地而起。但是大楼是一个巨大的材料堆砌物,它还是一定时期科技水平的综合产物,也只能承载这个时期的科技水平,一经固定,便再也不能随着科技的进步而进步了。十几二十几年前造的大楼,现在已经老态龙钟,难以满足需求。如果将来对于房屋的需求放松了,这些落后于时代的大楼,就会成为累赘,对它们的改造也必将摆上日程。这是一个让人纠结而又回避不了的课题,不能不早作绸缪而深长思之。

  就此而论,敦煌的保护,圆明园的保护倒是很有借鉴之处。敦煌以光影展示场景,而将石窟封存,圆明园则对现状就地保护,暂不改造。一个借助科技,一个希冀未来。其实质都是尽量保留文化遗存中的文化基因而不被破坏。以此来看其他具有深厚文化积淀的旧区改造,即以乔家路地区来说,似乎也不必着急于“旧貌换新颜”。在现在经济实力大为提高的条件下,完全可以先让当地居民跳出居住困境,对这一区域进行“封存”,唱一唱“空城计”,腾出空间和时间,让专家和有关方面能够从容不迫地对遗存进行充分的考证、还原、建构,从而制定出最佳的改造方案,同时借助于未来科技,以达到“让历史走进现实”的完美境界。

  记得住乡愁,就是记得住这里曾经的一切。即使不是亲身居住过这里的人们,由于相同的文化基因,也同样关注这里曾经的一切。如果现实一扫而空,乡愁没有附丽,乡愁也会渐渐淡出。为了我们的后人能够有众多的“江山胜迹”可以“登临”,我们需要更多的倪祖敏这样的义士。相信在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熏染感召下,攘臂而起的人会越来越多。

品牌项目 更多>>
“蓝天下的至爱”系列慈善活动

“蓝天下的至爱”系列慈善活动

“蓝天下的至爱”品牌诞生于1995年,作为上海慈善领域历史最为悠久的 项目之一,经过25年的实践,已...

联系方式
上海市慈善基金会

地址:淮海中路1253号

电话:021-64334343 邮编:200031

上海慈善网

地址:淮海中路1273号9号甲

邮编:2000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