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社会救助,助力精准脱贫攻坚

2020年1月22日9:30 来源:《中国人大》杂志2020年第1期 作者:张宝山 选稿:丁纯醇

  导读: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社会救助工作。习近平总书记多次作出重要指示批示,要求统筹城乡社会救助体系,完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国务院提请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的专项工作报告显示,近年来我国社会救助事业发展较快,在强化兜底保障、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助力精准脱贫攻坚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社会救助事关困难群众基本生活和衣食冷暖,关系民生、连着民心,是一项兜底线、救急难、保民生、促公平的基础性制度安排,是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和社会主义制度根本性质的集中体现。

  2019年12月25日,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五次会议听取了国务院关于加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助力打好精准脱贫攻坚战推进社会救助工作情况的报告。受国务院委托,民政部部长李纪恒到会作报告。

  报告指出,近年来我国社会救助事业发展较快,在强化兜底保障、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助力精准脱贫攻坚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仍较突出。下一步,将以统筹救助资源、增强兜底功能、提升服务能力为重点,完善法规制度,健全体制机制,强化政策落实。

  社会救助制度体系基本确立

  党的十八大以来,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民政部会同有关部门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推动社会救助工作进入发展快车道,政策措施密集出台,制度体系日益完善,工作机制不断健全,财政投入逐年加大,救助水平持续提升。

  李纪恒在报告中指出,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基本方略,充分发挥农村低保在实现“两不愁”中的兜底保障作用,助力打赢脱贫攻坚战。推进社会救助制度城乡统筹发展,逐步缩小城乡差距,切实保障好困难群众基本生活,取得显著成效。

  “社会救助制度体系基本确立。2014年2月国务院颁布《社会救助暂行办法》,确立了以最低生活保障、特困人员供养、受灾人员救助、医疗救助、教育救助、住房救助、就业救助、临时救助8项救助制度为主体,社会力量参与为补充的制度框架,基本覆盖各类困难群众。”李纪恒说。

  记者从报告中了解到,全国所有省份都出台了相关实施办法,有关部门也出台一系列配套政策,进一步完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全面建立临时救助制度,进一步健全特困人员救助供养制度,完善受灾人员救助制度、医疗救助制度、教育救助制度、住房救助制度、就业救助制度,健全社会力量参与制度。

  就社会救助工作机制,报告指出,中央层面已建立由民政部牵头、26个部门参加的全国社会救助部际联席会议制度;乡镇(街道)层面已普遍建立社会救助“一门受理、协同办理”机制和主动发现机制;已部署建立社会救助家庭经济状况核对机制,5年来,全国年均开展各类核对1.1亿人次,不实申报检出率为8%左右;已建立并逐步完善社会救助和保障标准与物价上涨挂钩的联动机制,2019年1月—9月,各地民政部门累计为社会救助对象发放价格临时补贴资金29亿元,惠及困难群众1.26亿人次。

  报告指出,社会救助的基层经办服务能力建设不断增强。强化各级责任,明确在基层社会救助经办服务中村(居)民委员会的协助责任、乡镇(街道)的审核责任和县级民政等有关部门的审批责任;提高救助时效性,采取“先行救助”、在乡镇(街道)建立备用金制度等措施;加强社会救助信息化建设,逐步减少需群众提供的相关证明材料,推动救助事项“掌上办”“指尖办”;推进社会救助领域“放管服”改革,鼓励有条件的地方将低保、特困等社会救助审批权下放到乡镇(街道),积极推行政府购买社会救助服务。

  在监督管理方面,报告显示,对发现的挤占、挪用、截留和滞留资金等违规问题,及时纠正并追究责任。全面实施社会救助经办人员及村(居)委会工作人员近亲属享受低保备案制度。结合扶贫领域作风问题专项治理,部署开展农村低保腐败和作风问题专项治理等工作,坚决整治“人情保”“关系保”等问题。2019年1月—9月,各级民政部门共收集问题线索29855条,其中查证属实并向同级纪检监察机关移交1319件,涉及干部705人。

  社会救助制度优势日益彰显

  “在打赢脱贫攻坚战过程中,总有一部分人员由于不具备劳动能力甚至生活能力,无法通过开发式扶贫政策实现脱贫,将其纳入低保等社会救助范围,是打赢脱贫攻坚战的重要保障任务。”李纪恒在报告中指出,脱贫攻坚兜底保障持续强化。

  记者从报告中了解到,民政部、财政部、扶贫办等部门从政策、标准、对象、管理等方面加强农村低保制度与扶贫开发政策的有效衔接,助力解决贫困群众吃穿“两不愁”。民政部会同有关部门调整完善农村低保政策,明确对未脱贫建档立卡贫困户中靠家庭供养且无法单独立户的重度残疾人、重病患者等完全丧失劳动能力和部分丧失劳动能力的贫困人口,参照单人户纳入低保,加大兜底保障力度。

  报告指出,临时救助制度得到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民政部等部门指导督促各地按照国家扶贫标准综合确定农村低保的最低指导标准。从2017年底开始,全国所有县(市、区)的农村低保标准均动态达到或超过国家扶贫标准。

  截至2019年6月底,22个脱贫攻坚任务重的省份农村低保平均标准达到4473元,所有深度贫困县平均标准达到3979元,“三区三州”所辖县平均标准达到3862元;全国共有1749万建档立卡贫困人口纳入低保或特困人员救助供养范围,其中,已脱贫1168万人,未脱贫581万人,63.5%为老年人、未成年人或重病、重残人员。

  报告显示,2016年—2019年,中央财政共安排困难群众救助专项补助资金5618亿元,为困难群众送出暖心“大礼包”。

  最低生活保障方面,截至2019年9月底,城乡低保标准差距由2013年的1.8∶1缩小到现在的1.4∶1。特困人员救助供养方面,截至2019年9月底,全国共有471万城乡特困人员纳入供养范围,城乡特困人员基本生活平均标准分别较2017年增长16.7%和15.4%。就业救助方面,2019年1月—9月,共帮助133万就业困难人员实现就业,消除零就业家庭3.4万户,实现零就业家庭动态清零。临时救助方面,2019年1月—9月,全国共实施临时救助478.8万人次,累计支出救助资金68.0亿元,救助水平较2016年提高31.8%。

  此外,受灾人员救助、医疗救助、教育救助、住房救助、社会力量参与等方面也亮点频频,社会救助制度优势日益彰显。

  社会救助综合改革有待深化

  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报告也指出,对照新时代民生保障制度建设的形势与任务,对照困难群众的新期待,社会救助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仍较突出。

  报告显示,低保等社会救助政策瞄准的主要是绝对贫困人口,低收入家庭、支出型贫困家庭还没有纳入救助范围。受经济社会发展水平限制,目前社会救助水平相对较低,需要进一步加大投入,促进社会参与,提高救助质量,增强兜底能力。

  对此,报告指出,要为打赢脱贫攻坚战做好兜底保障。加强农村低保兜底保障能力,将建档立卡贫困户中的重度残疾人、重病患者等完全丧失劳动能力和部分丧失劳动能力且无法依靠产业就业帮扶脱贫的人员,全部纳入低保范围,及时将符合条件的返贫人口纳入临时救助范围,切实巩固“两不愁”成果质量。

  针对社会救助政策还需进一步统筹、基层社会救助经办服务能力还有差距等问题,报告指出,要推进社会救助综合改革,研究制定社会救助综合改革方案,加强社会救助制度顶层设计;要加强社会救助资源统筹,形成社会救助整体效应;要深化社会救助领域“放管服”改革,全面推进社会救助事项线上“只上一张网”、线下“只进一扇门”和“最多跑一次”改革;要强化社会救助监督管理,确保社会救助政策落到实处。

  报告建议,要加快社会救助立法进程。全国人大常委会高度重视社会救助立法工作,已经将社会救助法列为本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立法规划的一类立法项目,并明确由全国人大社会建设委员会负责联系起草工作。

  李纪恒在报告中说,有关部门将在前期工作基础上,抓紧起草法律草案,并按程序提请审议。

品牌项目 更多>>
“蓝天下的至爱”系列慈善活动

“蓝天下的至爱”系列慈善活动

“蓝天下的至爱”品牌诞生于1995年,作为上海慈善领域历史最为悠久的 项目之一,经过25年的实践,已成长为集规律性和互动性、成长性和品 牌性、传播性和系统性为一体的慈善项目,并获得多项荣誉,在全国都 产生了深刻...

联系方式
上海市慈善基金会

地址:淮海中路1253号

电话:021-64334343 邮编:200031

上海慈善网

地址:淮海中路1273号9号甲

邮编:2000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