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爱少年儿童公益向"心"而行
多家公益组织畅谈儿童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

2024年3月27日10:39 来源:公益时报 选稿:马芸

  孩子身心健康,是家长最质朴的期望,也凝聚着全社会的关心。近些年,越来越多公益组织开始参与儿童心理健康的服务实践和模式探索。

  3月21日,在山东省滨州市,公益组织参与儿童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实践的圆桌对话精彩纷呈。此次活动由国家心理健康和精神卫生防治中心、中央社会工作部志愿服务促进中心联合华夏时报社主办,中国人口福利基金会与北京师范大学中国公益研究院承办。会议中,相关领域的多位专家学者与公益从业人员汇聚一堂,共同探讨公益组织在社会心理服务体系中的意义和角色作用。

  儿童“心”健康需多方协同关注

  草长莺飞时节,“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被写入2024年政府工作报告,愈发催动着守护学生心理健康的脚步疾行不辍。

  把时间轴前移。去年4月,教育部等十七部门联合印发《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生心理健康工作专项行动计划(2023—2025年)》,推动完善学校、家庭、社会和相关部门协同联动的学生心理健康工作格局。

  面对共同做好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这篇大文章,公益组织如何立足自身优势、进一步凝聚各方力量,做到精准落笔?

  会议中,北京师范大学中国公益研究院院长高华俊表示,在心理健康领域,公益慈善力量应充分发挥三个特长:一是快速回应社会需求,以解决社会问题为己任;二是发挥创新精神,充分调动相关专业资源中的创新力量;三是发挥联合力量,形成社会合力。

  “最终从社会福利体系、社会政策、社会服务等多个方面,对儿童青少年给予心理健康服务的全面支持。”高华俊说。

  活动现场,北京师范大学中国公益研究院儿童社会工作发展中心副主任黄放带来以《中国儿童心理健康的工作探索》为题的分析报告,呼吁社会各界加大对“公益组织参与儿童心理健康服务”议题的常态化关注与持续性投入,形成“政策倡导—调查研究—公益创新”的探索闭环,最终推动行业内优质经验转化成有效的实际行动。

  报告梳理发现,优秀的儿童心理健康公益项目高度重视专业技术和知识,充分发挥了基层社会组织聚合资源的枢纽作用。未来应促进更多全国性公益行业交流与协作,共同构建儿童心理健康高质量关爱服务体系。

  “资源投入少、工作人员专业性不强、项目成效难评估、社会参与不足……当前,公益组织助力青少年心理健康依然有诸多地方亟待完善和提升。”中国人口福利基金会副秘书长李晓林介绍说,基于过往实践探索,基金会今后将继续发挥社会组织整合资源作用,有效调动政府职能部门、社会和企业力量,从关爱留守儿童、大病儿童等特殊群体身心健康,到开展心理干预和建设项目,共同推进儿童心理健康体系建设。

  公益力量多元化参与

  由于心理健康相关领域人才缺乏,使得青少年和家长在遇到问题时,很难快速及时地获得专业支持与帮助。在这方面,公益组织于实践中总结了可操作性强的实用“妙招”。

  广东省日慈公益基金会秘书长张真带领团队在走访中发现,学校开设的心理健康课程普及率和心理辅导室的覆盖率并不高,农村学校心理辅导室常常闲置,未能发挥应有的功能,学校缺乏专职的心理老师。另一个突出的问题是,心理老师的专业水平也亟待提升,围绕教师的心理支持普遍被忽略。

  张真认为,公益慈善机构可以和医疗系统协同,发挥各自所长,共同应对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方面的挑战。为此,日慈基金会发起“心灵魔法学院——乡村儿童心理课”以及“心益计划——乡村儿童心理夏令营”等核心项目,专注于儿童心理健康和幸福成长。

  其中,“心灵魔法学院”项目研发了一套针对乡村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课程,既面向全国一线乡村教师免费提供知识和物资赋能,又通过县级教育部门开展师资培育和课程落地,为学生提供长期的社会情感能力建设支持。截至去年,该项目共服务乡村儿童超过70万名、400万人次。“心益计划”则招募大学生志愿者,支持他们利用暑期在乡村开展心智素养主题夏令营,帮助乡村儿童提升心理抗逆力,填补乡村地区心理教育的空白。

  通过专业方法与艺术手段进行心理疏解与心理疗愈,也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式。

  活动现场,北京桥爱慈善基金会执行秘书长代洁提及的“心灵放映室”项目,主要以“电影”为手段,围绕“自我发展”“社会交往”“学习技能”与“生命教育”四大主题,重点为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生提供心理疏导,同时帮助校内非专业、零基础的老师上好心理健康课程,进一步提升其危机干预能力。

  此外,基金会还组织家校联动活动,通过绘画疗愈、音乐疗愈、活动疗愈等多元化的方式,帮助改善青少年在心理健康方面遇到的问题。

  “通过个案心理辅导、小组团体辅导、生涯规划主题活动等,我们帮助汉滨区县河镇的留守儿童应对家庭困境和心理健康相关问题。”陕西省安康市汉滨区浩睿社会组织服务中心理事长唐颖提到,过去4年,机构服务了3000多人,并得到安康市未保中心、关工委等机构的支持,尽管面临一些困难,但他们仍然希望继续尽己所能,并呼吁更多人关注和支持山区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服务。

  加强资源协作联动

  孩子成长的事等不得,青少年的心理健康问题更是迫在眉睫。当很多家长尚未做好准备,专业的心理教师队伍仍在建设中时,公益组织如何通过资源联动和协作,为流动儿童、留守儿童等青少年群体提供更多优质的心理健康公益支持?

  在张真看来,一是需要检索行业内的项目和服务资源,互相了解。二是各方抱着开放的态度密切合作,只有这样才能把公益优势发挥到最大。

  “我们主要关注大病儿童的心理需求,邀请普通或有心理困扰的儿童及家长,以志愿者身份参与到大病儿童关爱服务当中,通过深度陪伴大病儿童获得生命教育和生活能量,从而改善自身心理状况。”北京同心圆慈善基金会创始人兼秘书长仇序认为,在公益项目中推动儿童青少年的志愿服务,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心理赋能模式,应该形成服务平台探索有效经验。

  “通过问题导向,从对儿童最有帮助的地方入手,开展服务或链接资源,才能更好给予孩子们帮助与支持。”资深儿童心理健康咨询师章淼榕发现,来咨询的青少年不仅需要心理咨询服务,还需要各类资源转介或链接服务。针对有需求的儿童及家庭,应特别重视介入的第一印象,专业人员能够在最初几次的接触中与对象建立信任感将事半功倍。

  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教授刘正奎表示,整体而言,我国儿童心理健康服务工作在资源不足的情况下取得了不错成效,公益组织在目前的形势下参与体系建设存在施展空间,“可以发挥慈善力量,灵活实践探索并协调整合资源,不仅直接使儿童和家庭受益,还能将探索经验形成标准和模式,再通过智库上升为国家政策。”

  与会者一致表示,资源的联动和协作需要信息互通、服务共创、更高层的统筹以及合作目标的共识,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建立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服务网络和机制。

  “公益组织一方面要积极推动儿童心理健康服务体系建设,另一方面要推动技术创新,促进更低的成本服务普惠且精准地提供给有需要的人群。”刘正奎表示,希望通过公益组织的前期探索与不断努力,让儿童心理健康服务体系在国家层面形成一个完整的政策,使更多儿童受益。

品牌项目 更多>>
“蓝天下的至爱”系列慈善活动

“蓝天下的至爱”系列慈善活动

“蓝天下的至爱”品牌诞生于1995年,作为上海慈善领域历史最为悠久的项目之一,经过30年的实践,已成长为集规律性和互动性、成长性和品牌性、传播性和系统性为一体的慈善项目,并获得多项荣誉,在全国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联系方式
上海市慈善基金会

地址:淮海中路1253号

电话:021-64334343 邮编:200031

上海慈善网

地址:淮海中路1273号9号甲

邮编:2000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