岛城点亮小桔灯 温暖救助见真情
青岛:探索困难群众多维救助

2020年11月12日9:40 来源:闪电新闻 选稿:丁纯醇

  今年以来,青岛市民政局认真贯彻党和国家关于改革完善社会救助制度的精神,在去年获全国社会救助优秀创新案例第一名的基础上,今年重点开展“小桔灯”面上推广和内涵提升工作,探索“物质+服务”的多维救助,让“小桔灯”照亮岛城,温暖更多困难群众,帮助解决困难群众的操心事、烦心事、揪心事,不断提升获得感和幸福感。

  加强政策指导,丰富救助服务内涵

  一是顶层设计开展试点

  在制度建立方面,出台《关于统筹完善社会救助体系的实施意见》,将拓展救助服务纳入全市统筹社会救助体系建设,提出创新开展救助服务,引导社会组织、专业社工、志愿者队伍等开展心理疏导等救助服务。制定下发《关于开展困难群众心理救助的通知》,因地制宜、以点带面,积极扩大试点范围,在市南区、崂山区、西海岸新区、城阳区开展困难群众心理救助试点工作,扩大心理救助对象范围,从低保对象、特困人员扩大到孤儿、困境儿童、困境老人等群体。在组织领导方面,定期召开调度会议和座谈会,互相交流促进创新发展,推动各试点区(市)工作互相借鉴、不断探索工作路径、打造工作模式。

  二是因地制宜打造特色

  指导各区市结合实际,创造性打造心理救助特色模式。如,市南区开展“知心伙伴 一路童行”困境未成年人心理关爱服务。崂山区形成了“1+3”服务品牌体系,即以“益”同行--困境人群综合服务项目为总项目,下设3个子项目,分别为针对低保特困人群的“心”之助项目,针对困境老人的“心”暖阳项目,针对困境儿童的“心”童伴项目。西海岸新区打造“一米阳光”心理救助品牌,拓展救助领域,探索形成了“1个小组统领、5个结合推进、N种方式开展”的“1+5+N”工作模式,助力困难群众走出困境。城阳区不断深化“小桔灯”心理救助“1235”机制。

  整合民政资源,形成多方救助合力

  一是社区平台统筹救助资源

  充分发挥社区的作用,依靠社区力量、利用社区资源,调动整合社会组织、社会工作者、社区志愿者的力量,主动发现困难群众所需,帮助困难群众缓解心理压力。市南区通过整合社区党群中心功能,开辟专门场所设立社会工作室,利用社区现有工作人员,组建多支心理危机干预的志愿服务队伍。城阳区在社区建立心理救助工作站,开展“点亮小桔灯,阳光社区行”活动,实施四社联动综合救助。崂山区、西海岸新区利用社区网格员和志愿者作用排查发现困难群众需求。

  二是多方力量共建工作队伍

  发挥社会力量的专业优势、资源优势,组建心理救助的服务队伍;邀请心理学专家通过“线上+线下”模式对服务队伍和社区人员开展专业培训,不断提高救助理论和服务水平。如,市南区按照“1+N”服务模式,利用社区工作人员,发动辖区心理专家、社工师、和谐使者,组建多支心理危机干预的志愿服务队伍。崂山区实施“公益伙伴”计划,组建了30余人的心理咨询师、社工专业队伍,10余支社会组织加入,招募培训了百余人的志愿者队伍,形成“心理+社工+志愿者”的工作模式。城阳区、西海岸新区发挥社会组织、心理专家、专业社工队伍、志愿者队伍作用,为困难群众提供专业心理咨询、精神关爱、生活服务。

  三是创新实施救助项目

  通过政府购买社会力量服务,项目化运作创新实施救助服务;邀请专家开展项目督导,促进项目实施专业化、服务效果辐射化。如,市南区购买专业社会组织服务,实施了困境未成年人心理关爱“知心伙伴、一路童行”夏令营等项目,为困难群众提供学业辅导、心理关爱、个案帮扶等个性化服务。崂山区开展了困境人群社会心理救助项目,通过爱心帮扶、危机预防、过程干预等环节,帮助困难群众解决心理困境、社会融入等问题。城阳区结合脱贫攻坚、社区治理、和谐家庭建设等工作,开展了5个社会组织困难人群心理救助项目。西海岸新区8家社会组织在16个镇(街)开展困难群众心理救助项目,为低保、特困、困境儿童等困难群众提供多样化的心理救助服务。

  运用专业方法,确保救助精准精细

  通过“专业机构+社会组织”,采用心理咨询、个案辅导、小组项目、团体活动、志愿服务等多种方法,为困难群众提供专业化、个性化、多样化的心理救助服务。

  一是精准摸排群众需求

  精准摸排是专业救助的前提,各区(市)坚持统一实施和因地制宜相结合的原则,开展困难家庭需求摸排评估调研1万余人,有区别、有侧重、有针对性地开展心理救助,建立综合心理健康档案,进行个案跟踪精准服务。如,市南区通过党员与困难家庭结对帮扶活动,掌握困难家庭成员的心理状态、现实需求;崂山区充分发挥社会救助网格化管理优势,运用第三方力量,对网格内困难家庭开展需求排查;城阳区开展“阳光在心”心理调研,筛选出1200余名低保重点服务对象制定个性化救助方案。

  二是开展心理咨询服务

  采用“线上+线下”方式,根据服务对象的个体心理需求问题,综合运用多种心理疗法,开展心理咨询和疏导。各区市开通心理援助热线,特别是疫情期间,为困难群众、疫情患者及其家属、居家隔离人员等重点人群提供精神慰籍、心理抚慰、社会融入等心理疏导服务,发挥了重要作用。城阳区在全国率先设立社会救助心理关爱基地,开展“阳光暖心”咨询服务,为有心理困扰的困难群众提供鉴别、咨询和疏导服务,及时解决心理问题;为困难群众发放“心心通”线上服务卡,实现全天候、零距离服务。

  三是开展社工专业服务

  社会工作者运用小组活动、个案辅导等方法向困难群众提供专业的服务和支援,通过链接社会资源,挖掘困难群众潜能,推动困难群众走向“自救、自立、自助和自强”。崂山区北宅街道某社区低保家庭子女小航,初三学习紧张产生厌学情绪,柒色光社工跟进开展心理辅导,并根据需求引入慈润公益大学生志愿者开展一对一课业帮扶,帮助他进入正常学习状态并迅速提升学习成绩。

  四是开展志愿服务活动

  招募志愿者通过志愿服务、结对帮扶等形式开展救助服务,引导困难群众参与相关志愿活动。崂山区组建100余人公益服务志愿队伍,针对困难群众开展了126次志愿服务,为20个家庭开展个案跟踪服务,解决面临的心理问题。城阳区成立了3支社会救助志愿服务队,成立黄色“小桔灯”志愿服务队,为困难群众提供精神慰藉、关系调试、情绪疏导、社会融入等心理关爱服务;成立红色“海鸥”志愿服务队,为困难群众提供生活支持服务,为困难群体链接社会资源、增能赋能;成立“蓝马甲”志愿服务队,为困难群众提供代办帮办服务。

  实施多维救助,提升救助服务实效

  坚持救助与扶助相结合,资金救助与能力救助相结合,在传统物质救助的基础上,向心理救助、照料护理、社会融入、精神慰藉、就业引导等多维救助延伸,促进困难群众个人健康、家庭幸福、社会和谐,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果。

  一是帮助困难群众解决照护

  崂山区在全省率先建立了特殊困难家庭“一户一策”靶向救助机制,对低保、低保边缘等困难家庭中的失能人员,采取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给予照护和资金扶助,建立了特殊困难家庭刚性卫生用品保障机制,为大小便不能自理困难失能人员每人每月配发100片纸尿片。

  二是帮助困难群众融入社会

  开展心理关爱服务,抚慰救助对象的消极情绪、缓解心理压力,帮助困难群众调节家庭关系和社会关系,建立积极向上的阳光心态,更好地融入社会。疫情期间,市南区开通“风雨同心”心理守护热线,多角度缓解辖区居民的精神压力,健康地生活工作。

  三是帮助困境群体增能赋能

  帮助救助对象及其家庭成员转变思想观念,发掘自身潜能,学习谋生技能,消除救助依赖。崂山区坚持扶贫与扶志并重,实施了困境人群“零危机”支持行动,开展心理救助,帮助困难家庭走出心理困境。去年以来,城阳区有30户低保家庭通过自力更生实现了就业,主动退出了低保。

  四是帮助困难群众链接资源

  在开展心理服务过程中,完善主动发现机制,帮助困难群众解决生活、就学、就业、医疗、住房等方面的困难和问题。市南区注重“助人自助”,积极引导辖区单位为困难群众提供就业岗位。崂山区发动和组织爱心社会组织、企业等力量,开展了“樱你而益”低保家庭结对帮扶项目,帮助低保户销售樱桃、大白菜、土豆等农产品资源,激活困难家庭劳动力,解决农产品销售困难的心理压力,提高了生活水平。

品牌项目 更多>>
“蓝天下的至爱”系列慈善活动

“蓝天下的至爱”系列慈善活动

“蓝天下的至爱”品牌诞生于1995年,作为上海慈善领域历史最为悠久的 项目之一,经过25年的实践,已成长为集规律性和互动性、成长性和品 牌性、传播性和系统性为一体的慈善项目,并获得多项荣誉,在全国都 产生了深刻...

联系方式
上海市慈善基金会

地址:淮海中路1253号

电话:021-64334343 邮编:200031

上海慈善网

地址:淮海中路1273号9号甲

邮编:2000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