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夯实社会救助体系建设 兜牢困难群众民生底线

2021年1月14日9:06 来源:北京社区报 作者:王肃 选稿:丁纯醇

  北京市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由家庭月人均1100元调整为1170元,特困人员基本生活标准由每人每月1650元调整为1755元,制定《北京市困境家庭服务对象入住养老机构补助实施办法》,调整提高困境群众入驻养老机构补助标准……2020年,北京市委社会工委市民政局在坚决做好社会救助领域疫情防控工作基础上,突出政策完善、体制改革、机制创新和科技支撑,构建了困难群众疫情防控体系和工作机制,市、区、街(乡镇)、社区(村)四级联动,自上而下建立社会救助疫情防控日报制度。根据疫情防控形势,还进一步制定下发了《关于做好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疫情防控期间有关社会救助工作的通知》《关于做好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疫情防控期间有关社会救助工作的补充通知》《关于进一步做好受疫情影响困难群众基本生活保障工作的通知》等文件,全面构建“战时”救助政策体系。

  深化“放管服”改革 让困难群众少跑腿、不跑腿

  “一定要把锦旗送给郭科长,表达我的感激之情。”日前,西城区金融街街道收到了一面意义非凡的锦旗。因病情加重,送锦旗的困难群众老杨(化名)已去世,他在临终前一遍又一遍地嘱咐自己的母亲,一定要感谢街道困服所为其提供的帮助。

  老杨身患尿毒症近20年,每周要做三次血液透析,本人离异,和80多岁的母亲一起生活,每月工资收入只有2400元。2019年,老杨因并发症两次住院并进行手术。2020年3月,其右腿又因为血管堵塞做了截肢手术。前前后后花费近30万元,巨大的看病支出给家庭造成了严重的生活困难。了解到这一情况后,街道民生保障办公室协调街道红十字会、区慈善协会,通过支出型临时救助、大病救助等多种救助方式,帮助其缓解家庭困难,让老杨放心治病,积极配合医院治疗,解决后顾之忧。

  金融街街道民生保障办公室民政工作负责人郭辉说:“在救助过程中,我们充分分析了救助对象及其母亲的现状,试着从根本解决问题。因病致困的老杨一家,最需要资金救助,而恰好因为救助政策的改革和创新,救助权限的下放,持续优化救助流程,加快了救助进程,能够确保我们在第一时间解决处理这个资金缺口,让病情危重的居民及时就医即时治疗,为其提供医疗保障和医疗救助。”

  在总结推广西城区、顺义区社会救助综合改革试点经验的基础上,2020年,市民政局制定出台了《北京市社会救助审批制度改革工作方案》,将原由区民政局负责的特困人员救助供养、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低收入家庭救助、高等教育新生入学救助、采暖救助、临时救助的审核确认事项全部委托授权街道(乡镇)实施。此外,还制定了《关于进一步做好临时救助工作的通知》,临时救助在原有急难型基础上,增加了对因病、教育等原因导致的支出型贫困救助,根据支出费用采取分档形式按不同比例予以救助,支出费用越高,救助比例越高,确保支出型贫困群众得到及时有效救助。这些创新性救助政策的出台,进一步提高了救助的及时性和有效性。

  为了最大限度地让困难群众少跑腿、不跑腿,疫情期间,市民政局积极优化救助程序,社会救助实现全程网上办理。全市统一取消民主评议、入户调查等“面对面”环节,通过电话等方式沟通了解申请人基本情况,确保社会救助业务当月审批、社会救助资金当月发放。目前,申请人通过“北京社会建设和民政”官方公众号等线上渠道已经能够自主申请社会救助,今年春节前,申请人也可以到居住地所在街道(乡镇)政务服务窗口提交,通过居住地社会救助经办机构转到户籍所在地街道(乡镇)受理、审核、确认。

  精准施策 增强困难群众疫情应对能力

  2020年7月3日,北京泽丰社会工作发展中心的社工王鑫乔像往常一样通过电话探访的形式,了解特殊困难群体的当日健康状况。在与困难群众赵玉(化名)交谈的过程中,王鑫乔了解到赵玉遇到了一个难题,原定于在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看病的赵玉,因为肝脏出现问题,医生建议去离家20公里左右的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看病,但这对双脚浮肿不能下地的赵玉来说,是一件几乎不能完成的事情。

  了解赵玉的需求后,社工及时与其照料人刘女士沟通相关情况,为协助就医做好对接工作。就医当天,从上午9点一直到中午12点,社工一直穿梭在北京友谊医院的大厅和走廊,协助赵玉预约就医、抽血化验、预约CT。社工的关心和耐心让困难群众感受到了家人般的温暖。“感谢政府对我们的帮助,这些社工孩子忙了一上午,跑前跑后,一口水都没喝,我们特别感激,真是胜似亲人。”赵玉说。

  疫情期间,泽丰社会工作服务中心在丰台区民政局的指导下,每日跟进服务对象健康状况,做好需求对接,同时开展关怀关爱、情绪支持、资源对接、防疫物资保障等工作,在解决特殊困难群众实际问题的基础上尽量减少社区的防疫负担,协助街道、社区更好地完成了疫情防控工作。丰台区民政局引入社会力量参与困难群众疫情防控工作,是全市推进精准救助服务体系建设的一个缩影。2020年,市民政局通过转移支付彩票公益金,以政府购买服务方式,引入社会力量开展助老、助残、助教等精准救助。疫情期间,社会组织“因需施策”为困难群众持续不断地输入面对疫情影响的“抵抗力”。

  疫情期间,困难群众面临基本生活经济压力加大的实际现状,为此,本市启动了临时价格补贴工作,累计发放临时价格补贴0.89亿元。同时,借助消费季活动,以“政企共担”的创新思路、“精准配送”的直达方式,为全市近12万救助对象每人发放价值400元的生活必需品“大礼包”,增强困难群众抗击疫情的能力。

  拓宽救助范围 确保应保尽保、应救尽救

  为进一步加强疫情防控期间各类困难群众基本生活和基本照料服务保障,2020年12月,本市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做好受疫情影响困难群众基本生活保障工作的通知》,拓宽了救助范围,更加关注潜在救助对象,从保障基本生活转向注重防范化解社会风险,增强困难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一是突出特困人员救助供养。将特困人员救助供养覆盖的未成年人年龄从16周岁延长到18周岁。二是突出对重病人员、失业人员等救助。对低收入家庭中的重病人员,按照城乡低保标准的35%发放生活补贴。对于因受疫情影响,无法外出务工、经营、就业,导致收入下降、基本生活出现困难的城乡居民,凡符合低保条件的,经本人申请,经过相关程序,及时纳入最低生活保障范围。

  此外,市委社会工委市民政局紧跟疫情防控形势,全面启动“救急难”工作机制,在程序上,主动适应“战时”状态,打破常规救助思维和模式,根据救助需要积极开展先行救助,帮助困难群众渡过难关。在救助范围上,加大非社会救助对象的救助力度,将外地人纳入救助视野,2020年全年救助本市非社会救助对象和外地人累计2607人次,累计救助资金989.58万元。在救助标准上,感染新冠肺炎患者家庭救助标准全部按照救助上限执行。在临时救助工作推进上,坚持强督促、强宣传、强指导,切实发挥临时救助兜底中兜底作用。2020年1至12月,全市临时救助累计救助9281人次,累计发放临时救助金1997.47万元。

品牌项目 更多>>
“蓝天下的至爱”系列慈善活动

“蓝天下的至爱”系列慈善活动

“蓝天下的至爱”品牌诞生于1995年,作为上海慈善领域历史最为悠久的 项目之一,经过25年的实践,已成长为集规律性和互动性、成长性和品 牌性、传播性和系统性为一体的慈善项目,并获得多项荣誉,在全国都 产生了深刻...

联系方式
上海市慈善基金会

地址:淮海中路1253号

电话:021-64334343 邮编:200031

上海慈善网

地址:淮海中路1273号9号甲

邮编:2000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