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慈善捐赠圈,人们会更愿意捐赠吗?

2019年8月1日8:58 来源:公益慈善学园 选稿:丁纯醇

  近年来,我国慈善事业的发展引来各界人士的争先关注。伴随着慈善法以及慈善信托的出台,慈善事业发展势头蓬勃,已然成为热议的焦点。

  在全球,随着婴儿潮一代逐渐年迈,许多学者以及业界相关者开始关注财富传承,慈善教育与资产分配的话题。长期以来,私人慈善家通过发展慈善事业为公益事业提供资金。随着政府公共支出逐渐增多,政府面临的财政压力也日益剧增,因此,政府对于扩充慈善收入十分重视,希望能够通过慈善捐赠以支持公益项目从而解决更多社会问题。

  研究发现,在多方发展慈善事业的努力下,近年来,伴随着“新慈善”领域的出现,人们尝试着用新的捐赠方法替换传统的慈善捐赠来进行更有效率的慈善募捐及分配支出。捐赠圈(Giving Circles)作为一种新兴的捐赠方式也逐渐被人们所接受。过去的一些研究中显示,捐赠圈的兴起归根于其与传统捐赠不同的机制。这一发现迅速引起了学者Angela M. Eikenberry 及Beth Breeze的关注。

  最近,作为长期关注慈善事业及第三部门发展的这两位英美学者运用了访谈法对英国及爱尔兰地区的捐赠圈进行了深入研究。她们好奇,捐赠圈的机制对增强慈善事业究竟有何影响。作者们关注并深入了解英国及爱尔兰的情况,探索捐赠圈能否助力于增强慈善事业发展、改变传统慈善理念与满足政策制定者的期望。

  捐赠圈的发展背景及研究问题

  据载,在有组织的社会行政出现之前,慈善事业及慈善资助的公益事业例如教育、医疗及社会福利早已存在。然而,许多学者担忧,在那些以税收资助公共福利的国家中,往往慈善事业的发展面临着民众自愿参与与积极性不足的挑战。慈善事业的自愿性与强制征税相反,这也使得政府干预与鼓励捐赠的政策及行为产生挑战。

  传统意义上的捐赠被视为一种私人的自发和道义性行为,有学者认为,政府与慈善机构的逻辑略有不同:政府提供的系统性供给是基于目的论及其义务,是为了满足群众基本需求而存在的。而慈善则不同于传统西方政府行为,是一种基于非目的论,自发性的极特殊行为。而政府在制定政策、促进慈善事业发展时并没有将这两种不同的逻辑进行很好的理解与比较,其后果是政府不能及时为慈善无法满足的需求或是为慈善发展较弱的地区提供资助、填补空缺,造成后方补给失利。

  尽管政府补给与慈善捐赠被认为是两种不同的概念,但公共部门依然希望鼓励慈善事业发展以促进解决越来越多的社会问题。在公共政策领域,有关第三部门发展的话题重回聚光灯下,他们认为第三部门的发展任重而道远。

  自千禧年来,英国不同时期的执政党对鼓励慈善事业的政策都十分热心:包括在2000年提出的延长慈善税收减免政策,资助“捐赠活动”政策,在2009年任命慈善大使,在2011年发表了白皮书确定巩固慈善事业发展以促进社会包容来“修复破碎的社会”等。2016年,英国总理特蕾莎梅将民间社会办公室从内阁转移到文化部,并强调文化资助及体育发展。不同的政策不仅折射出英国政府在过去二十年中对慈善事业发展的重视,同时也反映出不同执政党对于慈善事业抱有不同的监管逻辑。

  爱尔兰近年来在慈善领域的政策也映射出与英国类似的慈善事业发展趋势。即使政党间对慈善事业发展抱有不同的看法,跨党间承诺将增加慈善募捐的总数额并增强爱尔兰的慈善事业发展。

  研究发现在英国和爱尔兰,为了解决社会问题,许多人们自发性的慷慨倾囊,与认识或不认识的人们成立捐赠圈。

  捐赠圈为人们提供了社交、慈善参与慈善教育的机会,能够将捐赠人与他们的社区紧密相连。亦有文献形容捐赠圈是一种强调“自发性”的慈善事业,它能够吸引一般不爱参与慈善工作的人们来共同发展公益事业。这使得捐赠圈迅速增长,逐渐成为潮流,替换掉一些相较不接地气及形式主义严重的慈善机构。

  而英国和爱尔兰的许多基金会(尤其是社区基金会)及其他慈善机构也投入越来越多的人力与物资来启动及推广捐赠圈。本文研究者们希望通过访谈法深入了解英国及爱尔兰捐赠圈究竟是否有助于实现“日益增长的慈善事业”的目标。

  英国及爱尔兰捐赠圈现状

  捐赠圈是由多个成员自发性的组织,合作成为小团体,并对其他机构或个人进行慈善捐赠。过往的捐赠圈为内部成员提供慈善参与、慈善教育以及社交的机会,将所有成员与他们所在的社区紧密相连。

  目前,在英国及爱尔兰地区,学者们发现了至少八十个捐赠圈或捐赠网(Giving Network)。在这些捐赠圈中,绝大部分是在2010年后成立的。捐赠圈发展快速,新的捐赠圈还在源源不断的被成立。作者在研究中鉴别出了六种形态各异的捐赠圈:

  独立型捐赠圈(Independent)

  指导型捐赠圈(Mentored)

  特定资助型捐赠圈(Live Crowd Funding)

  托管型捐赠圈(Hosted)

  经纪人型捐赠圈(Broker)

  混合型捐赠圈(Hybrid)

  其中最为普及的是独立型捐赠圈,由一群朋友或伙伴们发起,通过每年一定次数的会面,每人捐赠一定的数额,在积累了一定资金后统一捐赠出去。例如贝尔法斯特的Give Inc,其成员每天提供1英镑(或每年365英镑)并且每年会面四次以决定资金的用途。

  研究发现英国和爱尔兰的捐赠圈是出于各种原因而形成的,有的人是希望以“不同的方式来实现自己的慈善事业”,有的人是受他人鼓励或影响加入,也有人是出于道义及做好事的目的而加入。

  研究发现,人们加入捐赠圈后普遍认为自我奉献变得更加有意义及个性化,能做出更有利于慈善公益服务的决策,同时也巩固了个人社交网络。这与此前作者们在对美国捐赠圈研究时的发现不谋而合。

  美国捐赠圈的研究表明,参与捐赠圈对成员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他们愿意捐助更多资产并通过策略性及效率的方式帮助解决社会需求。捐赠圈也使成员们对慈善事业、非营利组织和公益机构有了全面性的了解,成员间的社会关系也变得更加和谐融洽,同时也为弱势群体(如女性)提供了一种新的赋权方式。

  研究方法

  作者在本研究主要采用了访谈法,对特定选定样本进行了访谈。该样本包含了6种形态的捐赠圈。在撰写本文时,作者们在英国及爱尔兰发现了约80个捐赠圈,最终样本中的受访者来自于其中51个捐赠圈,样本中的捐赠圈来自不同地区和单位。决策机制,成员数量,所在地区的人口特征是作者在选择样本时的主要考量因素。

  在2013年4月至9月间,作者对38位受访人进行了29场访谈。每场访谈平均耗时55分钟。在38位受访人中,21名是捐赠圈的志愿者,17名为捐赠圈工作及管理人员,工作人员中9名受访人在多个捐赠圈中任职,三分之二的受访者为女性。受访人中有两名退休的专业人士,两名全职慈善家,一名教授和一位研究生。除了三次电话访谈外,其余的所有访谈都由两位作者在方便受访者访谈的地点进行。访谈问题包括:何时开始运营该捐赠圈,运营机制,该捐赠圈的优势及挑战以及对当下社会、经济、慈善生态大环境的看法。

  作者采用了MAX QDA质性数据分析软件对所有访谈数据进行了系统性的整理,录入及分析。分析流程包括:解读记录及其他文件对整体数据产生全面了解,二次阅读,将片段归纳录入,二次录入,并将数据分组集群,将结果与发现写入本文中。

  研究发现

  作者们期望通过本研究能够求证捐赠圈是巩固慈善事业的一种良好机制。作者们认为,捐赠圈能否加速慈善事业发展取决于三个他们重点关注的维度:对募捐质量与数量的影响,捐赠圈成员及公众利益以及捐赠圈的组织结构。

  维度一:募捐数量及质量

  研究发现,受访者们认为捐赠圈能够扩大募捐总额与质量。除了资产捐赠外,捐赠圈通过慈善教育与提高慈善参与,也为慈善事业输出了大量的新志愿者与人力资源,同时捐赠为现有的慈善从业人员们提供了大量新的支持。

  此外,数据显示,捐赠圈提高了全民慈善参与,同时能够转变成员们的传统捐赠思维,使人们对捐赠变得更加有想法。作者们认为,这种思想上的转变得益于他们通过参与捐赠圈收获的学习与实践经验,让成员们更加清晰该如何做好慈善,区别于从前的“瞬间有感而发性”的捐赠。

  维度二:成员及公众利益

  数据显示,捐赠圈为公益事业贡献的个人提供了一个渠道进行财富捐赠。在这个捐赠的过程中,不仅受赠人受益,捐赠人也能够通过捐赠扩大社交圈,传播自己的好名声,增加名望。

  此外,作者发现,捐赠圈能够在成员及受赠人间架构起友谊的桥梁,缩短他们的距离。受访人同时也表明,通过捐赠圈,他们能发现许多弱势群体的权益得以巩固(如女性)。

  维度三:组织结构

  研究表明,大部分的捐赠圈都是志愿性发起。但这对捐赠圈的管理产生难度,因为成员们不一定有足够的时间与能力将捐赠圈完善管理。通过访谈分析,即使成员们雇佣人员来管理捐赠圈,这些管理人员往往身兼多职,不一定有足够的精力与时间进行全面的照顾。在受托机构及捐赠圈之间就管理问题也产生过大小不等的摩擦。本文认为,捐赠圈的结构与管理目前正面临着巨大的挑战。

  研究讨论与结论

  在英国及爱尔兰地区的研究结果表明,捐赠圈的增长可以为加速慈善事业的发展做出积极的贡献,而这也是两国政府努力支持实现的方向。具体来说,捐赠圈能够同时为圈内成员、受赠者以及社会公众的联系带来好处,通过提高参与度及慈善教育让成员们能够更积极的进行策略性捐赠,从而实现慈善目的,解决社会问题。

  许多捐赠圈关注社会变革,通过支持社会创新来扩大慈善事业的范围和最终影响力。另一方面,研究发现,通过捐赠圈能够增强对弱势群体的赋权提供渠道。英国和爱尔兰的许多捐赠圈已经逐渐成为官方的一种慈善机构,捐赠圈提供了一种不同以往的形态来促进日常生活中的慈善公益参与。

  捐赠圈通过揭开慈善捐赠过程的神秘面纱,使得捐赠者们能够更多的参与到过程之中,使个人能够以自己的方式实现慈善事业,这无疑大大增加了其自身的吸引力与实践性。

  然而,这可能会对基金会和其他慈善机构带来挑战,尤其是近年来备受法律约束的私人基金会。对于政府而言,相信慈善是一个简单而独特的概念,在公共财政紧缺的地方,慈善毫无疑问的能够为公共利益所服务。

  但实际上,慈善事业是复杂的、主观且特殊的,不一定能与许多其他政策结合。原作者认为,即使近年来政府将越来越多的政治资本投入到促进慈善发展中,政府目标与人们所期望的慈善始终有所差距,因此本文作者认为如何连接政府政策中的慈善公益需求与民间的慈善公益意愿值得进一步做更深入的探索。

品牌项目 更多>>
“蓝天下的至爱”系列慈善活动

“蓝天下的至爱”系列慈善活动

“蓝天下的至爱”品牌诞生于1995年,作为上海慈善领域历史最为悠久的 项目之一,经过25年的实践,已...

联系方式
上海市慈善基金会

地址:淮海中路1253号

电话:021-64334343 邮编:200031

上海慈善网

地址:淮海中路1273号9号甲

邮编:2000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