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能修一条自行车道就好了

2020年8月31日9:42 来源:上海慈善网 作者:潘益大

  小区门口那条大马路,因为建地铁已被封闭了好多年,有时候业主们谈起马路开通后的情景,会莫名地兴奋起来,还有人甚至忽发奇想:要同时能修一条自行车专用道就好了。

  不难想见,如此充满期盼的说笑,自然表达了自行车骑行爱好者的良好愿望,一出家门便能驶入畅通无阻的自行车专用道,该是一件多么开心的事。

  对一座公共服务设施配套完善的城市来说,自行车道本属市民出行交通体系的标配之一,既有利于缓解城区拥堵之困,又可以增加市民健身之乐,这在一些发达国家早有先例可循。

  比如,德国有“汽车王国”之称,同时也是自行车大国,据说自行车总数达到7000多万辆,是轿车总量的1.6倍。早在上世纪90年代中期,德国就开始计划建设自行车高速车道,目前在全德3.8万公里的联邦公路中,有近一半的道路都修建了自行车专用道。

  通常道路用不同颜色标出一米左右的车道供骑行者专用,形成车(机动车)行道、自行车道、人行道互不干扰相得益彰的出行格局。一些新型的专供自行车行驶的全封闭高速公路则更加宽敞,时速最高可达40公里,有超车道,晚间还有夜光照明标识。

  欧洲其他国家的城市也大抵如此,“低碳生活,绿色出行”理念深入人心,所以网上才有“给你一辆自行车你就能浪遍欧洲”的图文集锦,也才有“盘点欧洲最适合骑着自行车慢慢感受的10座城市”之类的专题介绍。

  有一回,我们在意大利北部山区小住,酒店门口公路一侧的自行车道入口处,立有一个醒目的电子显示器,每有一辆自行车进入车道都会自动计数。据说这条车道的起点始于德国慕尼黑,翻山越岭穿越奥地利,直至终点水城威尼斯。

  换言之,一个骑行者只要乐意,可以独自循着专用车道周游列国旅游观光,而以目前我们个人的经验,似乎还想象不出一条跨越三个国家的自行车道,是一种怎样的布局。

  不过,经过城市基础设施的不断升级换代改造,如今国内自行车专用道已经相当普遍。有一位好友居住在苏州,常见他在微信朋友圈里晒骑车出行的九宫格,其中既有当地诸多景点之间的往返,更有耗时数日的环太湖骑车游,真格是悠哉游哉,其乐无穷,吴越一带自行车道之完备由此可见一斑。

  同全国许多地方差不多,骑车上下班曾是早先沪上人家的出行常态。后来随着私家车的普及,“骑车族”纷纷变身“开车族”,尤其在地铁四通八达,成为上班族便捷快速的主要通勤方式之际,自行车渐次退出江湖,进而转换成为热爱运动的市民健身休闲的重要器材,于是对专用车道需求的呼声日趋强烈。

  追溯起来,2006年,沪上曾发布过一个5年内将建自行车专用道100多公里的规划,引发舆论关注,当时我曾在文汇报一版连撰两文,呼吁加速推进这一工程。此后,有关部门又提出了2016-2017中心城区慢行交通改善工作任务清单,对自行车专用车道的建设规划进行专项研究。正如有网友介绍的那样,计划还将根据“自行车出行是最基本、最绿色、不可取代的出行形式、一种辅助交通或休闲健身的方式,鼓励个体机动化转向慢行”的理念,建成自行车廊道共25条(13纵12横),构成中心城区非机动车网络骨架,吸引非机动车出行进而缓解主干道交通压力。

  这种全新格局的最终形成,不仅将在很大程度上改变全市的交通生态,更将使日益增长的自行车爱好者受益良多。事实上,浦江两岸目前已不乏建成的自行车专用道,如被网友津津乐道的一条建于杨浦大桥和徐浦大桥之间的路线,其中途经陆家嘴、南浦大桥、世博园、卢浦大桥、前滩、后滩等,原路来回约45公里,车道全程大部分柏油路面铺设,路面极佳,难怪让一些专程前往练摊的车友说起便兴奋不已。

  作为一个曾经的骑车族,真心希望如此现代有型的自行车专用道与日俱增越来越多,更希望当初的规划能加快推进早日建成。

品牌项目 更多>>
“蓝天下的至爱”系列慈善活动

“蓝天下的至爱”系列慈善活动

“蓝天下的至爱”品牌诞生于1995年,作为上海慈善领域历史最为悠久的 项目之一,经过25年的实践,已成长为集规律性和互动性、成长性和品 牌性、传播性和系统性为一体的慈善项目,并获得多项荣誉,在全国都 产生了深刻...

联系方式
上海市慈善基金会

地址:淮海中路1253号

电话:021-64334343 邮编:200031

上海慈善网

地址:淮海中路1273号9号甲

邮编:2000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