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力织密织牢社会救助的“防护网”

2020年9月4日14:35 来源:苏州日报 作者:罗志勇 选稿:丁纯醇

  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改革完善社会救助制度的意见》。社会救助制度体系是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保障基本民生、促进社会公平、维护社会稳定、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具有重要意义。统筹发展社会救助体系,切实兜住兜牢基本民生保障底线,筑牢社会救助的“防护网”需要多方合力,协同创新——

  加快完善构建覆盖城乡、一体化的公平公正社会保障体系,加快推进“民生兜底工程”。

  包括医疗、教育、就业、养老等在内的社会保障体系是维系社会稳定、消除人民群众后顾之忧的重要社会制度体系。由于诸多原因,当前我国还没有完全建立起覆盖城乡的、一体化的社会救助保障体系。要逐步缩小城乡社保差距,补齐农村医疗、教育、卫生、就业、养老等基础性民生建设投入不足的短板,夯实农村社会救助制度的物质基础,实现城乡社会救助事业共同繁荣发展。

  加大政府社会救助公共财政投入力度,建立刚性的社会救助财政投入增长机制和奖惩机制。政府作为社会救助政策的制定者、组织者、实施者和监督者,在救助资金和物资的筹措、审核、分配和监督落实等方面承担着主体责任。要将社会救助工程纳入城市文明建设和各级党政领导干部工作业绩考核指标体系,建立健全政府公共财政社会救助预算投入体制,确保投入社会救助的资金随着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而水涨船高。同时,要健全民政、社会保障等主管部门落实发展社会救助事业的激励和奖惩机制。

  大力弘扬和培育社会慈善文化,鼓励支持慈善事业发展,将慈善文化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我国慈善文化传统源远流长,要积极倡导和弘扬新时代慈善文化,将扶危济困的优良慈善文化传统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渗透进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的培养和践行之中。新时代,党和政府要重视深入挖掘苏州地区丰富的慈善文化资源,将慈善文化传统转化成苏州的文化软实力。

  动员全社会力量关心、支持和参与社会救助事业发展。发挥非政府组织在开展社会救助方面的优势,形成“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社会救助氛围。社会救助事业光靠政府公共财政资源是远远不够的,需要动员全社会力量共同参与,要在政策、法规、税收等方面加大对各类慈善基金会等公益组织的优惠力度,鼓励更多的社会力量和动员更多的资源参与到社会救助事业中来。

  充分利用互联网等信息技术,创新“互联网+”社会救助模式。随着互联网科技的发展,近年来,诸如“水滴筹”等网络众筹募捐形式,给因重大疾病等突发性事件陷入困境中的一些家庭解了燃眉之急,带去了希望,成为新时代慈善事业发展的一种新事物。在构建社会救助体系中,要充分发挥互联网优势,探索“互联网+”的新型社会救助模式,整合社会资源和力量,发挥倍加效应。

  改革完善社会救助制度体系,织牢社会救助的“防护网”,是呼应人民群众热切期盼的重大民生工程,社会救助制度要落细、落小、落实。

品牌项目 更多>>
“蓝天下的至爱”系列慈善活动

“蓝天下的至爱”系列慈善活动

“蓝天下的至爱”品牌诞生于1995年,作为上海慈善领域历史最为悠久的 项目之一,经过25年的实践,已成长为集规律性和互动性、成长性和品 牌性、传播性和系统性为一体的慈善项目,并获得多项荣誉,在全国都 产生了深刻...

联系方式
上海市慈善基金会

地址:淮海中路1253号

电话:021-64334343 邮编:200031

上海慈善网

地址:淮海中路1273号9号甲

邮编:2000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