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问候帖遭遇算法上瘾

2020年10月26日9:40 来源:上海慈善网 作者:潘益大

  一直不明白,早上打开手机后,为什么在微信群里总会看到许多“早上好”的图帖,据说热玩这个的几乎都是上了年纪的老头老太。

  曾有人发出警告,在这些所谓的“问候帖”背后可能藏有猫腻,比如黑客可以从中获取发帖人的隐私信息之类,乃至图中插入恶意代码等等,但似乎至今未有权威机构认可此说。

  更多人则认为“早上好”无非用图片给大家打个招呼,充其量占用一点对方存储而已,毋须大惊小怪,也因此发帖者仿佛上了瘾般怎么也停不下来,每天照发不误。

  要说“早上好”发到“上瘾”,或许实情真是这样。据一些有此癖好者自己告白,有时也想收手不发,但发惯了一天不发总觉得少了什么,尤其看到别人照样发得欢,更怕落后于人不好意思,于是每每不加思索急猴猴跟进。

  看来,习惯的力量确实难以抗拒,加之又有从众心理推波助澜,想要彻底告别“早上好”这类操作又谈何容易。

  如此分析自然有一定道理,却也不免流于表面,或者说并没有找到产生这类现象背后的深层原因。

  有专家认为,利用算法设计吸引人上瘾的产品,才是问题的核心所在。换言之,“早上好”图片这一产品,从开始便是专为那些热衷于此道的人群设计的。

  今日之互联网,早已是一个喂养型的社会。通过大数据分析,找出用户的兴趣爱好、行为模式、活动轨迹等,据此开发具有极强针对性的产品,进行机器推送,正是其常规流程。

  当有人每日里陶醉于“早上好”图片的自嗨快感中,实际恰恰是被网络当作“无脑”接受器而不自知,一旦被算法这一无形之手周而复始的“喂养”,直至“上瘾”,终将陷入欲罢不能的尴尬境地。

  诚如一篇网文说的那样,“当互联网时代兴起后,技术慢慢演变为向人类索取、引诱甚至操纵并从人身上获利的工具,已经由以人为主动型技术环境,转变为以人被动接受的、致瘾操纵型的技术环境。社交媒体不再是在仓库里等着人去骑行的自行车,或驾驶的汽车,而是会自我学习、分析、操纵、致瘾的东西。”

  事实上,被算法操纵的网络平台,不再单纯由用户说了算,相反,在大数据的名义下,无孔不入地绑架人们的生活,几乎成了所有社交App追求的目标,由此导致网上种种无厘头怪相乃至悲剧的发生并不奇怪。

  “早上好”图片的泛滥成灾,只是成千上万对数字生活知之甚少,仍然活在传统社交模式中的老人家被算法糊弄忽悠,无端耗费宝贵生命能量的一种被动选择。

  也因此,要想摆脱“早上好”图片的纠缠,对发图者本身而言并不容易。当他们不自觉地掉入“算法陷阱”之时,唯一能帮他们脱身的,是要走出信息闭塞匮乏、信息单一同质化的闭环。而实际情况或许比想象的更加严重,我们看到——

  由于一些人信息有限枯竭,致使刷“早上好”图片等同于刷存在感,除此之外,他们往往无从通过分享多元的有效信息表达自我的存在;

  同时,由于信息通道狭窄,无法突破信源雷同的自我循环,一些人发来发去几乎都是肤浅矫情类型化的“鸡汤文”,或者大而无当的空洞说教,显示其认知水平和洞察真相的能力已然明显弱化。

  人与外部世界的沟通受惠于信息的丰富多样和开放畅通,一旦信息交流受阻,或者总是在某种同类信息中循环往复,人的思维难免会变傻变木讷,乃至变得心灵无趣,判断力低下,久而久之,只能在天天发“早上好”的图片中寻求自慰。

  显然,这种致瘾性下意识习惯的形成,究其实质,是人的大脑被算法刻意编程,人脑最终成为电脑网络俘虏的结果。除了个体意识的觉醒,信源途径的拓展,重新与日新月异精彩纷呈的信息世界对接,他们将难以实现形象再塑的突围。

品牌项目 更多>>
“蓝天下的至爱”系列慈善活动

“蓝天下的至爱”系列慈善活动

“蓝天下的至爱”品牌诞生于1995年,作为上海慈善领域历史最为悠久的 项目之一,经过25年的实践,已成长为集规律性和互动性、成长性和品 牌性、传播性和系统性为一体的慈善项目,并获得多项荣誉,在全国都 产生了深刻...

联系方式
上海市慈善基金会

地址:淮海中路1253号

电话:021-64334343 邮编:200031

上海慈善网

地址:淮海中路1273号9号甲

邮编:2000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