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凡善举践行医者初心
上海:医学生在志愿服务中成长

2022年1月18日9:13 来源:解放日报 选稿:马芸

  健康所系,性命相托。对广大医学生而言,救死扶伤是他们的职责和使命。敬重生命,敬畏科学,也是每一位医学生的必修课。在沪上高校医学院,医学生参与志愿服务工作已经蔚然成风,在一次次志愿服务中,他们感受医者仁心、体悟医者大爱,用所学服务社会,用所知服务公众。

  他们走进校园、社区,将医学的种子撒进中小学莘莘学子心间,为社区居民带去最便捷的医学咨询和服务。他们踏遍祖国的山川湖海,深入基层一线,下乡义诊,用实际行动践行医学生的初心和使命。2020年新冠疫情爆发后,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中,医学生的心被紧紧牵动。担任防疫志愿者,编写防疫科普读物,线上提供医疗服务咨询……在疫情防控的战场上,处处涌动着温暖和感动。医学生们尽自己所能,助力“战疫”。

  “在推进健康中国、健康上海建设进程中,广大医学生通过志愿服务实现了自我教育、自我成长,他们的奉献也成为了上海健康城市软实力的一部分。”上海市教卫工作党委书记沈炜表示。这些未来医生们用行动展现了医者的温度,无数的爱心善举温暖着每一个人的心。

  让我们一起来看看他们在平凡岗位上做的点点滴滴。

  服务基层,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

  就在不久前的第七届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上,复旦大学博士生医疗服务团获得“青年红色筑梦之旅”赛道金奖。他们跨越27年的接力,博士生志愿者200余人次,足迹遍布13省22个贫困县、32所医院,他们被群众们亲切地称为“行走在大山深处的白衣天使”。不止是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沪上高校医学院博士生服务团纷纷用脚步丈量祖国大地,用实际行动将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志愿服务让这些未来医者读懂中国,勇担责任。

  提到童年,人们往往会联想到糖果、玩具、欢声笑语等美好记忆。然而,对于儿童白血病患者来说,他们的记忆里承载的却是孤独、恐惧,以及成人都难以忍耐的疼痛。在我国,儿童白血病发病率远高于其他年龄段。虽然近年来患者的五年总生存率得到了提升,但治疗过程中,抑郁、焦虑等仍然是笼罩在预后效果上的乌云。

  为了改善白血病患儿治疗环境,在1998年的儿童节,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开辟了一个患儿专属的活动空间,“阳光小屋”。为了号召学生捐款、关注儿童白血病患者,同学们还提出了这样的倡议:“少喝一瓶可乐,少吃一个面包”,这一坚持就是二十年。

  如果说白血病患儿的世界是灰色的,那么阳光小屋就是一个期望,给一批批孩子们带去了温暖和力量。时至今日,阳光小屋仍在茁壮成长。

  “阳光小屋”仅仅是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志愿服务的一个缩影。2021年,复旦上医学生参与的各类志愿服务和实践活动近200余项,活动覆盖超过3000人次,以“我为群众办实事”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在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越来越多学生选择更加长期的实践服务项目。

  同济大学的医学生们走进井冈山,为当地居民提供免费量血压、测血糖、推拿按摩和艾灸服务。同学们根据测量结果,认真记录群众的各项身体数据,给居民建立了健康档案,提供健康饮食和运动指导,深受当地群众的欢迎。为更好地预防常见疾病,同学们将精心制作好的宣传手册在义诊时分发给居民们,并热心地为当地老人讲解宣传手册上的内容,以便他们更好地理解。每年寒暑假,同济大学医学院都会派出一百余名师生,组成十几支团队奔赴祖国各地,足迹遍布江西、甘肃、贵州、云南、青海、新疆、安徽等15个省市自治区。他们下乡义诊、科普宣传、调研乡镇卫生状况、了解基层医生工作、宣扬传统文化,用实际行动将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

  在上海中医药大学,“上海中医药大学博士生服务团”已成为有着17年传统的志愿服务品牌项目。成员们始终秉承“大医精诚,践行理想”的宗旨,积极发挥博士生专业优势和特长,为老少边穷等医疗资源欠发达地区的百姓服务。积极响应国家“健康中国”战略的号召,实践团队还紧跟电商扶贫新潮流,以“哔哩哔哩”为平台,助力直播带货当地网红产品,服务产业脱贫等社会需求。

  走进社区,成为居民身边的“健康管家”

  立足党的百年历史新起点,依托医学院特色,沪上高校医学院结合党史学习教育“学史力行”的要求,充分调动医学生积极性,广泛组织大学生结合专业开展社区志愿服务活动。

  上海健康医学院“健康丁米——儿童生命教育科普青年志愿者团队”便是其中之一。团队努力践行“强国有我,请党放心”的青春誓言,利用专业所学,走进学校、社区和医院开展宣讲活动,担负起助力儿童生命教育工作的社会责任。为了覆盖到更多的儿童受众,健康丁米走出校园,深入学校、社区和医院,开展“小小志愿者创造营——探索生命奥秘”、“我爱我”长三角儿童健康教育、城乡一体化要求下的上海新农村儿童生命教育科普等活动。活动由团队设计的LOGO虚拟卡通人物丁丁、米米来讲解,在愉快的游戏中灌输知识,融入了更多互动性、实践性板块。这支集合了来自临床医学、护理、健康管理、康复、医学影像、临床工程等不同专业的团队,过去几年共开展服务百余次,累计服务点14处,涵盖江浙沪地区,助力“儿童友好社区”创建,深受好评。

  在中医药文化传播方面,来自上海中医药大学的志愿者团队长期以来秉承“中医让生活更健康,科学让生活更美好”的宗旨,打造一支以大学生为主体1000余人的科学知识传播队伍,依托各二级学院、附属医院团委打造了13个“学校-社区”岐黄育人志愿服务基地。各岐黄育人实践基地根据各自专业优势,通过帮助社区居民开展形式多样、健康向上的中医药文化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近年来,上海中医药志愿者团队通过举办名医之路大讲堂、开展走近经络课程、中医传统养生功法体验、开展香囊制作体验、日常急救知识等科普活动在内的5个版块进行系统性设计,组成一套完整的“五位一体”的服务社区居民健康服务体系,活动直接受益的社区居民达60000余人,开展了800余项基于社区需求和问题的科学研究项目。

  同济大学医学院学生近3年总计开展230余场线下志愿服务,参与志愿者1200余人次,直接受益群众达8千余人次。先后与五角场街道、世纪敬老院、第十人民医院门诊、同济医院儿科病房、长海路街道图书馆、陆家嘴街道志愿中心、新江湾社区、甘泉街道、天佑医院等单位建立长期志愿服务合作。

  医学科普让医学走进生活、融入生活

  不止活跃在基层和社区,近年来,越来越多的高校志愿者们加入到科普队伍中来,医学科普让医学走进生活、融入生活,让大众知而能用、用而获益。

  在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FD医小生”线上医学科普、中山研究生科普讲师团和药学院“法莫西”讲师团等,从大众需求出发,侧重疾病防护,纠正认识误区,教授急救技能,指导安全用药、避免药物滥用,践行“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服务精神。

  给校园注入中医药的科学种子,上海中医药大学科普志愿者服务团队联合中医药博物馆已经与张江实验小学等近十所学校合作牵手,帮助他们开展中医药科普活动:例如开设讲座、临展、手工制作、建设中药标本馆或百草园等。如在嘉定区外冈中学,已编写《杏林春暖:青少年中医基础知识读本》,药草园药用植物有乔木类21种,藤本植物7种,灌木、草本植物52种,药材标本(原药、饮片)65种,腊叶标本20种。

  在新冠疫情期间,面对疫情防控的严峻形势,广大医学生们也紧急出动,用一切鲜活形式做好抗疫科普宣传工作。比如,上海中医药大学志愿者团队第一时间通过“中医青年”微信公众号发声,引导学生科学认识、理性应对疫情,不信谣、不传谣、不造谣,为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打下坚实思想基础。学生们还制作五禽戏申小杏战“疫”表情包、指导学校学生合唱团参与制作原创歌曲《家》、组织广大团员青年设计战“疫”原创作品,传递中医学子的战“疫”决心、贡献青春力量。

  同济大学学生会、研究生会及团学骨干积极宣传防疫知识,以医学院微信公众号平台为依托,共同打造“同医抗疫科普”专栏,推送了正确佩戴口罩、有效洗手、安全消毒、居家防护、公共场合、校园防护、心理健康等多则科普推送,阅读量已达上万人次。响应“宅家抗疫”号召的同时,志愿者们积极发挥网络新媒体作用,通过在线答疑、共读活动等方式在网络传递爱与希望。

  “疫情开始前大家都是普通人,疫情开始后却都有各自的力量!”大年初一零点,张萌萌和同学们的“来问问小医童吧”公众号上线,致力于答疑解惑和硬核科普,他们谨慎查找资料,提取信息,给出切实可行的建议。大疫之下,如何安放我们疲惫的身心?由同济专家团队争分夺秒组织编写的《抗疫·安心——大疫心理自助救援全民读本》印刷10万册送往武汉的同时,电子全书上线。同济大学医学院的学生党员志愿者们自主发起了《抗疫·安心——大疫心理自助救援全民读本》共读活动,发出“防疫抗疫,有你有我”的倡议,与广大群众一起学习如何在重大疫情中磨炼乐观、理性、坚韧的心态。

品牌项目 更多>>
“蓝天下的至爱”系列慈善活动

“蓝天下的至爱”系列慈善活动

“蓝天下的至爱”品牌诞生于1995年,作为上海慈善领域历史最为悠久的项目之一,经过28年的实践,已成长为集规律性和互动性、成长性和品牌性、传播性和系统性为一体的慈善项目,并获得多项荣誉,在全国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联系方式
上海市慈善基金会

地址:淮海中路1253号

电话:021-64334343 邮编:200031

上海慈善网

地址:淮海中路1273号9号甲

邮编:2000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