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建无障碍公共空间
上海:一座包容的城市不让任何人掉队

2024年1月28日11:15 来源:青年报 选稿:马芸

  近日,一场“光影有爱”无障碍电影展映及微展览在位于金科路上的河马影城连续举办了3天,放映了4部无障碍版的影视作品。这一公益活动不仅吸引了包括残障人士、老年人在内的无障碍群体踊跃观影,也有许多普通市民通过参加观影进一步关注无障碍群体和无障碍环境建设。

  2023年对于上海无障碍环境建设是有着特殊意义的一年:3月1日,《上海市无障碍环境建设条例》开始施行;9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无障碍环境建设法》也正式实施。这些政策的推出进一步拓展了无障碍环境建设受益人群的范围,同时也让社会对无障碍信息交流、社会服务、共治共建等诸多方面有了更多关注。

  如今无障碍群体对于艺术文化、体育健身方面的需求日渐增大,上海各个公共空间也在进一步优化无障碍环境。同时民间也有许多公益组织始终致力于无障碍环境和内容的建设,他们也呼吁能够有一个更成熟的共建机制,聚集社会各方面的力量,打造无障碍生态网络,进一步服务无障碍群体。包容性的社会,没有人应该掉队。

  文艺健身需求增大,无障碍群体向往更高品质生活

  “光影有爱”无障碍电影展映及微展览其实从2021年就开始举办,许多无障碍方面的业内资深专家都参与其中,希望通过影展来吸引更多无障碍群体走出家门,感受艺术文化生活。在放映的4部电影中,《无尽攀登》和《七十七天》都是反映残障人士积极乐观、无惧艰险的题材,《世间有她》则是面向视障人士的视障专场。

  一些残障群体的青年人则建议,未来影展能否播放一些最新最时尚的电影。确实,如今的残障人群,尤其是青年人非常积极地拥抱生活,对于艺术文化、体育健身的需求在不断增加,同时也在期待更好的出行条件和服务内容。

  作为从事盲人足球运动二十多年的资深教练,上海盲人足球队总教练张健带过很多批盲人球员,对于城市无障碍环境的发展以及视障人群的心理变化有着很深的感触。他表示,目前队里的年轻队员们对于提升生活品质都有着很强烈的愿望,“现在的年轻人非常愿意出行,手机导航的技术也在不断提高,给他们带来了许多便利。我们毕竟是运动队,他们对于健身的需求比较多,比如到公园去跑步,去健身房锻炼,目前采取的方式还是通过程序预约的志愿者服务。”张健说。

  不过张健也表示,对于视障人群来说,志愿服务还是比较难约,同时也希望公共空间的无障碍普及率能更高。比如作为上海首个滨江空间无障碍创新示范区,杨浦滨江硬软件的条件都非常好,无论是步道坡道、无障碍导航都能给予无障碍人群非常优质的服务,张健也希望这样的示范区能够不断推广:“我们的视障队员也很期待能够独自去一些公共空间,无论是跑步还是漫步,目前他们的顾虑主要还是安全问题,比如湖边、上下坡、悬空物等,但我们也相信这样的条件会越来越完善。”

  也有许多残障人群对于前往艺术馆、博物馆等文化场馆很有兴趣。去年年末,95后女孩李其就组织过一场暖心的轮椅使用者无障碍观展。参与的人群中既有轮椅使用者,也有对无障碍化感兴趣的人,彼此一起致力于为公共艺术文化无障碍化努力。

  目前上海的许多公共文化艺术空间都在加强无障碍环境建设,比如位于黄浦滨江边上的当代艺术博物馆,也针对无障碍群体推出一系列服务内容。据当代艺术博物馆馆长特别助理张德群介绍,针对特殊人群游客,每天都有3到4场的人工导航,人们可以通过前台预约这样的服务。对于视障人群则安排了有声服务,同时工作人员也会将参展品以语言的形式描述给游客听。

  在不断探索中寻求无障碍“最优解”

  当代艺术博物馆的无障碍设施近年来也在不断改进,比如将一些比较陡的台阶改建成坡道,加铺地毯保证通行的便利。但同时张德群也提到,有一些改建确实面临着困难。

  当代艺术博物馆原本是由沪南发电厂的厂房改建而成,目前为了轮椅使用者更方便地看展,博物馆在VIP入口有6部电梯专门为特殊群体服务。“但如果使用这些电梯的话,看展的顺序会被打乱。因为就像看电影一样,展览也有它的脉络、顺序,有最佳路线,但如果使用直达电梯的话,那么动线可能就被打乱了。”张德群表示,为此博物馆也计划在不影响看展路线的情况下再安装两部无障碍电梯,“在技术上是没有问题的,不过建筑改建还需要申报走流程。所以我们也希望在无障碍设施改建方面有更便利的政策支持,同时我们也在不断探索无障碍环境优化的解决方案。”张德群告诉记者。

  许多致力于无障碍环境建设的民间组织也在不断探索“最优解”。之前一些公益组织共同组织过一场无障碍主题的城市漫步活动,吸引了许多无障碍群体和普通市民的共同参与。在活动中,作为公益组织的创始人,Nelly和李其都发现参与者们对活动的关注点各有不同,无障碍群体更关注过程中的无障碍环境,而另一些人则在漫步中关注城市的历史文化,最终人群形成了小组的形式,彼此间没有太多的交流。

  “这个情况也让我们有了更多的思考。”李其表示,“其实无障碍群体他们有自己的诉求和关注点,哪怕同样是残障人群,视障人群、听障人群和轮椅使用者,他们各自的诉求也是不同的。我们希望城市漫步的过程中能把无障碍环境和城市文化融为一体,实际上还需要更多的努力,去倾听更多个人的声音。”

  在不断探索中,李其也希望未来的活动可以有更多改进的地方,比如以直播或录播的形式介绍活动的内容,让参与者在活动前对无障碍环境有一定的认识,在活动中安排一些空间让参与者在一起休息,同时也有一个让无障碍群体和普通人群互相交流的平台。再比如,李其也计划培训残障伙伴成为活动的领队,来讲述和分享漫步过程中的历史文化和无障碍条件,这样的话方便参与者有更好的情感交流。

  李其表示,共同打造城市无障碍环境需要在不断探索中寻找“最优解”,所以也需要不断尝试。目前她也在推进在今年下半年举办一场无障碍艺术展,由残障人群将个人的故事、经历以及无障碍方面的诉求以装置艺术的形式表达出来,“通过这种艺术作品或者策展作品的形式来展现无障碍人群的灵感,希望更多人能以这样的形式与无障碍群体进行对话,也希望更多残障人群能够勇敢地走出家门,来感受艺术文化生活。”李其说。

  希望有个双向奔赴的无障碍共益生态圈

  关于无障碍环境建设的探索,政府、企业、机构与民间的联系也正在加强。去年,上海大鲨鱼男篮俱乐部的主场搬到了上海体育馆,在这次搬迁之前,大鲨鱼俱乐部邀请了一家公益组织进行球馆无障碍相关的测评。当时通过该公益组织联系了一些非常有经验的无障碍赋能师参与测评,并提出了一些建议。而大鲨鱼俱乐部作为枢纽中转,将这些建议和信息提供给了上海体育馆,并且进行了无障碍环境的优化。

  这一经历让该公益组织的创始人Nelly很有收获,她也希望这样的共建形式能够推而广之。

  Nelly曾经因为一次意外造成严重烧伤,浴火重生后的她愈发感受到残障人群尤其是青年群体在积极面对生活时,对体育健身和艺术文化这两方面都有很高的需求。“一方面身体上的障碍,可能通过健康体育获得一些帮助,而心理上的障碍可能要通过艺术文化去疗愈。”Nelly表示,“现在的青年一代有着更敞开的视野,他们也和健全人一样工作,他们在生活中获得关怀的同时,也在积极地为社会付出。这不是单方面的给予,而是一种双向的奔赴。”Nelly坦言,相比一些针对性的主题活动,现在青年残障人群更愿意加入面向普通人群的活动,他们不希望一直被特殊对待,而是更渴望积极地融入社会。

  如今青年人的文化生活非常丰富,每个周末都有许许多多活动,然而对于残障人士来说,他们却显得很被动,“这么一个五光十色的世界,可能他们不知道这些信息从哪里来,也不知道这个场合有没有足够的服务,是不是让他舒适、安全,可能出于很多顾虑他们没有迈出家门去参加活动的勇气。”这些自下而上的诉求能否得到更好的回应?对此Nelly希望有一个成熟的机制,或者说是一种以无障碍共益生态圈的形式,来迎接政府与民间的双向奔赴。“希望有这样一个枢纽,由政府进行规划和把握全局,民间力量包括企业、非营利机构乃至个人都能加入进来。形成一个1+1>2的机制。”

  Nelly认为如果在无障碍环境建设这一块也能形成这样的机制,对于建设城市的包容性社会将非常有帮助,“比如我们更擅长讲故事、做传播,有的组织擅长无障碍设施的设计,有的则在志愿者服务这一环节特别有经验。如果这些无障碍公益伙伴能够通过一定的机制整合起来,共享各方面的信息,交流各方面的经验,集合各方面的资源,那么大家就能共同为无障碍群体提供更多体育健身、艺术文化方面的高质量活动。”Nelly表示,自己相信只要有这样的土壤,一定能形成一个共融、共建、共享的无障碍生态圈。

  随着城市老龄化不断加深,对于无障碍环境的需求也在不断加大,“我们一直提倡包容性的社会,其实人们作为共建者,将来也是社会建设之后的受益者。”Nell表示,“共建共享,跟每个人都有关系的。”

  加大无障碍内容建设更好践行人民城市理念

  在今年的上海两会上,始终关注弱势群体生活的静安区人大代表徐历也在参会期间提案,呼吁进一步优化文化艺术方面的无障碍环境。

  在徐历看来,艺术文化生活对于无障碍群体提高生活品质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对于残障人群来说,一些生理问题很难解决,所以心理慰藉是他们感受到获得感、幸福感的重要方式。很多问题,也可以通过身心上的缓解获得治愈。在这样的情况下,如果我们能够在艺术文化生活方面给到他们一些好的内容,让他们身心愉悦,那么某种程度上对他们整个状况的改善也是有帮助的。”徐历表示,从整个社会层面来说,不断关心残障人群,尤其在文化层面让他们得到满足感,对于整个社会正能量的弘扬和精神文明建设,同样很有助益。

  基于这样的思考,徐历在今年两会期间进行提案,呼吁更多社会力量一起,为满足无障碍群体在文化艺术方面的需求而共谋共建,“无障碍群体不得不面对出行困难,获取文化服务或产品的困难等问题,而如今很多公共空间在无障碍建设方面已经有了很大的进步,但这依然是一个不断完善的过程。尤其是在硬件之外,我们对于残障人群的精神需求的关注也不够,所以我觉得这些都是可以提出一点建议的,能更好地来帮助到一些困境群体,在文化艺术方面得到更好的服务。”徐历特别提到一点,就是数字化运用,“内容建设需要创新的力量,目前对于残障人群的定制化服务还是不够的,围绕残障人群的文化艺术体验,要创新内容,包括研发一些专门的设备。”徐历说,“未来这样的服务一定会走向数字化、互动式的运用,这样可以服务提高效率。”

  徐历了解到目前民间关注无障碍群体的力量也在兴起,他同样希望有一个机制或者平台来聚集所有的社会力量与资源,比如由残联、文旅局等政府部门牵头,更多去解决公共性和基本性的诉求,比如公共场所、场地、道路等方面无障碍设施、设备的建设,而专业性的内容建设则可以凝聚更多社会化的力量参与。

  “如果有这样的机制,那么有利于政府更好地去了解无障碍群体对于生活、出行方面,比如文化艺术体验的一些具体诉求,然后形成成熟的服务清单或者服务目录,并且公开发布出来。”徐历建议,根据实际需求,政府可以购买一些服务,同时通过政策的扶持、理念的传播吸引社会上的企业、组织参与,大家携手把这一块做好,“让高质量的服务能够精准地落到具体场合、具体人群乃至个人的身上。”

  多年来徐历始终关注社会上弱势群体,他表示如今职能部门对于困境人群已经提出了很多措施,但毕竟还有未完全覆盖到的地方,“我们必须更多地去关心这些人群的各种各样的诉求,这也是进一步践行人民城市的理念,人民城市就是要覆盖所有人民,包括弱势群体。基于专业性和社会性的考虑,形成更好的共建共治共享体系。”

品牌项目 更多>>
“蓝天下的至爱”系列慈善活动

“蓝天下的至爱”系列慈善活动

“蓝天下的至爱”品牌诞生于1995年,作为上海慈善领域历史最为悠久的项目之一,经过30年的实践,已成长为集规律性和互动性、成长性和品牌性、传播性和系统性为一体的慈善项目,并获得多项荣誉,在全国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联系方式
上海市慈善基金会

地址:淮海中路1253号

电话:021-64334343 邮编:200031

上海慈善网

地址:淮海中路1273号9号甲

邮编:2000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