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刚:《慈善十一五回顾与十二五展望》

2010年12月31日14:54

  2006年12月召开的首届“浙江慈善大会”是浙江慈善事业发展的里程碑,大会发布的《浙江省慈善事业发展指导纲要2006-2010》明确了“十一五”期间我省慈善事业的发展目标和任务。四年多来,围绕这个目标和任务,省慈善总会与全省各级慈善机构以传播慈善文化,发展慈善组织,开展社会募捐,救助困难群众为己任,在协助政府发展慈善公益事业,促进社会文明进步,推动和谐社会建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一、浙江慈善“十一五”回顾

  “十一五”期间,全省各级慈善组织坚持以中华慈善大会和浙江慈善大会精神为指导,围绕《浙江省慈善事业发展指导纲要》的工作目标,采取切实措施,推动慈善事业健康快速发展,为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社会公平,推动我省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一)建设慈善文化,扩大社会影响

  1、媒体慈善文化建设。“十一五”期间,我省慈善机构充分整合媒体资源,与中央、省、市、县电视、广播、报纸、网络等媒体单位合作,通过策划各种慈善活动,组织评选“十大慈善之星”,开展大型赈灾动员等各种形式的慈善宣传活动,普及慈善知识,褒扬慈心善举。据不完全统计,省级平面媒体关于慈善的新闻报道已超过了2000余篇。2005年10月,《浙江慈善》杂志创办,目前已编发25期。由省慈善总会组织的“浙江慈善十年”、“浙江慈善十五年”大型新闻采访活动,在省内外产生了广泛影响。在08年“5.12”汶川地震后,省慈善总会与钱江晚报、今日早报合作开展了“情系广元,牵手未来”爱心结对助学活动;在09年台湾“莫拉克”台风赈灾中,与省台办配合,开展了“同一个莫拉克,同一片救灾心”赈灾募捐活动。省内许多慈善机构通过与媒体合作互动,使慈善募捐工作开展卓有成效。在“4.14”玉树地震发生后,省慈善总会与钱江晚报、FM93交通之声合作开展了“琅琅书声暖玉树”募集课桌椅大型公益活动,短短10天时间,捐款超过400万元,解决了玉树灾区2.1万套课桌椅。这些成绩充分显示了浙江慈善与媒体的密切合作,为普及慈善文化发挥了重要作用。

  2、企业慈善文化建设。浙江是民营经济大省,从这些年来各地慈善组织接受的捐赠情况分析,近80%来自于民营企业。因此加强企业慈善文化建设,对于开发慈善资源,促进我省慈善事业发展十分重要。“十一五”期间,全省各级慈善机构与许多民营企业建立互动双赢“伙伴关系”,寻求共同发展。通过建立企业慈善分会,聘请企业家在慈善机构任职等方式,努力将慈善文化植入民营企业文化,与企业合作创新企业文化,开展公益营销。实践表明,通过企业慈善文化建设,民营企业家的社会责任感以及对于慈善事业的热情进一步增强。

  3、艺术慈善文化建设。“十一五”期间,全省各级慈善组织与文化界合作举办义演、义赛、义拍,编辑出版慈善书刊,组织慈善艺术类活动等,推动了慈善意识的普及和提高。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浙江慈善新年音乐会”至今已举办7年,在省内产生了广泛影响。

  4、机构慈善文化建设。发挥慈善工作系统优势,是塑造慈善组织机构品牌的重要依托。经过多年的努力,我省已建立起省、市、县(市、区)、乡镇(街道)、村(社区)并向企业延展的工作网络和“慈善品牌”形象。各级慈善机构根据自身特点,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努力打造慈善救助的“爱心平台”,整合社会资源,推动筹款与救助有结合、有分离的运作机制,为慈善事业市场化运作创造了许多成功经验。如“万向慈善基金”从四个一百发展到四个一万工程,项目受助面已扩展到全国18个省200多个县(市、区),其中省内有68个县(市、区)受益,累计捐款8000多万元,16000多名贫困学生得到了资助。

  5、精英慈善文化建设。表彰奖励作为慈善“回报”的平台和载体,在推动慈善价值观的传播上发挥了重要榜样作用和引领作用。省慈善总会开展了“慈善爱心奖”、“十大慈善之星”、“慈善工作先进集体和优秀慈善工作者”及各种单项评比表彰活动,并成功组织了我省历史上受表彰人数最多的“5.12汶川大地震”赈灾捐赠表彰活动。同时积极参与民政部、省政府和中华慈善总会开展的“中华慈善奖”、“浙江慈善奖”、“中华慈善事业突出贡献奖”推荐评选表彰活动。

  6、经验交流与理论研究。从1999年12月召开“全省首次慈善工作经验交流(论坛)会”开始,省慈善总会每二年组织一次,已连续组织六次。我省已两次召开浙江慈善大会,这在全国也不多见。省慈善总会建立的“以会代训”机制已成为不同时期为推动浙江慈善事业发展统一思想、明确目标、推广经验、探索规律的重要平台。全省慈善理论研究也取得重要成果,一批高质量的理论研究文章得到省委、省政府和民政部领导的肯定,在业内产生较大反响。

  (二)发展慈善组织,培育慈善队伍

  1、组织发展成果。浙江慈善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已连续多年成为全国捐赠最多的省和慈善事业发展最快的地区之一。浙江率先实现101个市、县慈善机构全覆盖,工作网络已延伸到乡镇(街道)和村(社区)。目前,全省乡镇(街道)与村(社区)的基层慈善组织已达1470个,企业慈善组织已达140个,义工分会已达74个。一张覆盖城乡的慈善工作网络已经形成。

  2、规范化建设。“十一五”期间,省慈善总会始终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党委领导、政府推动、法律规范,政策引导、民众参与、慈善组织实施”的工作方针,采取各种措施,全面推动全省慈善机构的规范化建设。逐步建立完善了从章程到行政运作的各种规章;分设了工作部门并实行部门负责人聘任制;建立了内部管理和外部监督相结合的自律机制,多年来,无论政府审计还是社会审计都给予了较高评价。

  3、能力训练。能力训练是为了适应不断发展的社会经济文化环境,适应慈善事业专业化和职业化发展的必然要求。“十一五”期间,全省慈善机构吸纳本科及以上学历人才已超过250人,举办各种形式的培训班超过300期,其中省慈善总会先后举办了“宣传工作培训班”、“项目管理培训班”、“中青年骨干培训班”、“财务工作培训班”、“义工骨干培训班”等8期。并对各地组织慈善培训交流活动给予支持和帮助,有力推动了职业化建设。

  4、慈善家队伍的培育和壮大。“十一五”期间,省慈善总会通过各种形式支持和参与企业的社会责任建设。例如各级慈善机构为企业慈善项目提供指导和服务;指导与建立企业慈善分会;聘请企业家在慈善机构任职;评选和表彰对慈善事业贡献突出的企业和企业家等。

  (三)开展慈善捐助,打造项目品牌

  1、慈善捐助的主要成效。“十一五”期间,浙江慈善机构已筹募善款75亿元,占历年筹款量的75%,五年之间的平均年增长率在31.1%;建立留本冠名基金规模达到65亿元,占历年筹募基金量的86%,五年之间的平均年增长率在57%;援助达470万人次,年平均增长率达57%,占历年援助量的82%。以上数据充分反映出,浙江慈善的捐助水平在 “十一五”期间迅速提高。

  2、慈善捐助的发展轨迹与创新成果。“十一五”以来,从省慈善总会到各级慈善机构,面对各种困难和问题,解放思想,向市场要办法,在实践中拓新路,从“经营慈善”到“公益营销”,从“项目筹款”到“成本管理”,从“冠名基金”到“品牌战略”,从挂名经营到创办实体,观念更新推动创新发展,慈善工作呈现“八仙过海,各显神通”的良好局面。“留本冠名基金”、“慈善年夜饭”、“彩虹行动”、“造血型扶贫”等创新成果,充分显示出浙江慈善已进入基金化、项目化发展模式。

  3、慈善捐助在重大自然灾害救助中发挥重要作用。无论是在抗击非典、印度洋海啸、“5.12”汶川大地震,还是在台湾“莫拉克”风灾、西南抗旱赈灾、“4.14”玉树地震中,我省各级慈善机构以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及时实施应急预案,积极主动地开展募捐工作,有力地支援了抗震救灾和灾后重建。以“5.12”汶川大地震为例,全省慈善机构接收捐赠款物22.4亿元,其中捐款20亿,占全省接收捐赠款物的50.7%,是全国慈善组织接受捐赠最多的省份之一。

  4、慈善事业的“品牌”建设取得了丰硕成果。“十一五”期间,浙江慈善界涌现了一大批成效良好,社会反响热烈的项目,省慈善总会已连续9年举办“慈善年夜饭”、连续7年组织“新年慈善音乐会”,还开展了“光明行动”、“ 彩虹行动”、“爱心彩电,欢乐奥运” 等项目。此外嘉兴的“农业开发”项目、象山的“安居工程” 项目、宁波江北的“百村慈善基金” 项目、温州的“爱心温州”工程等,这些项目从筹款到救助都具有代表性和影响力。

  5、慈善实体建设成果。面对社会经济发展新形势,我省慈善机构对于实体性项目建设探索也进一步加深。目前,全省已有慈善实体94家。其中比较有影响力的实体建设成果有:宁波的“颐乐园”、温岭的“儿童之家”、天台的“济公文化园”、兰溪的“老年宫”等等。

  (四)发展义工事业,建设和谐家园

  1、义工服务组织的建立。“十一五”期间,尤其是在“5.12”汶川大地震以后,我省义工服务组织蓬勃兴起,浙江义工事业也进入加快发展时期,目前我省有慈善义工组织74个,注册义工8.5万人,非注册义工预计在10万人以上。随着义工组织的建立健全和规范化管理的加强,浙江的义工事业正逐步向常态化、专业化迈进。

  2、义工训练与义工项目。省慈善总会于2008年建立义工部,并在2009年组织了“首次义工骨干培训班”,并启动了义工项目的试点工作,两年内资助了40个义工服务项目,推动义工服务专业化建设,使义工工作走上了规范有序、健康发展的轨道。

  3、义工工作的成效。建立义工组织开展志愿服务,是现代慈善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开展慈善募捐、慈善救助、慈善宣传以及重大自然灾害救助等许多工作中,都有义工的支持和参与,义工组织已成为推动慈善事业发展、推动和谐社会建设不可缺少的一支重要力量。

  (五)配合社会保障,构建救助平台

  1、“十一五”以来,浙江慈善界积极探索建立慈善事业与新型社会救助、新型社会福利体系相衔接的运行机制,在大社保体系建设中发挥补充作用。在安老助孤、儿童大病救助、扶助残疾人、结对助学等方面,慈善机构的作用都很明显。据统计,全省慈善机构对于助老项目的累计支出已达12970万元,助医项目支出已达51036万元,助学项目支出已达55666万元。

  2、在对边缘群体帮助中发挥作用。边缘群体由于其所处地位的特殊性,往往不能享受低保政策。我省慈善机构以各种形式对困难家庭、外来民工等进行帮扶、慰问,成效明显,取得了良好的社会影响。

  3、与其他社会救助的衔接与磨合取得良好成效。我省慈善机构通过 “光明行动”、捐赠残疾车、对精神病人的救助等项目,在更大范围内发挥了慈善在大社保体系建设中的补充作用。

  4、慈善救助信息平台建设的成果。我省慈善机构积极配合各级政府决策,在信息统计和经验交流上已建立起比较畅通的反馈和分享机制。通过信息平台建设,慈善工作的整体效益得到明显提高。

  5、“劝募市场”逐步形成。慈善机构对于培育“劝募市场”起到了十分重要的推动作用。随着市场经济竞争机制的逐步成熟,慈善观念得到更新。通过非营利组织的竞争,社会资源进一步整合。慈善机构之间互助协作,发挥联动效益,打造“慈善品牌”,正在逐步形成“大慈善”格局。

  (六)坚持依法行善,强化自律机制

  “十一五”期间,随着慈善文化氛围的逐步形成,全社会对慈善事业的关注度空前提高。四年多来,我省“两会” 提案中关乎慈善公益发展的提案有几十件,2008年3月5日,《浙江省志愿者工作条例》的施行,对我省慈善事业发展是一个有力的推动。政府部门和民政部门也出台了一系列规章,进一步加强我省慈善机构的规范管理。《宁波市慈善事业促进条例(草案)》已进入立法程序。省民政厅已向省政府提交了立法建议。我省慈善机构自身规章也在实践中逐步建立完善。慈善机构的公信力逐步提升,社会监督进一步加强。

  二、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

  虽然,浙江的慈善事业经过“十一五”的发展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是,我们也在实践中体会到了许多困难和不足,概括起来,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慈善机构的行政依附依然比较突出

  虽然慈善机构自身的生存发展能力在实践中得到了提升,但慈善机构的“官办”色彩依然比较浓重,尤其在县一级的慈善机构中, “政社不分”的状况仍比较严重。

  (二)慈善救助的专业化程度不高

  在部分地区,一般救助、应时救助、分钱式救助仍然比较突出;项目救助虽然有发展,但程度不高;对于重大自然灾害等突发性事件的应急能力相对较弱。

  (三)志愿服务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不相协调

  义工人数和省内人口总数之比相对偏低;义工服务组织的成本保障不足;义工的专业服务能力较弱,无法适应新增需求。

  (四)慈善资金的投资运作增值面临困难

  金融机构对公益信托兴趣不高,缺乏好的“金融产品”;慈善机构存在慈善资金投资运作增值的观念障碍;缺乏专业的理财能力。

  (五)慈善工作的信息化水平不高

  在软件和硬件的配置上,省内的慈善机构显得不足;全省慈善机构的系统性信息平台尚未健全;计算机专业力量薄弱。

  (六)慈善救助地域性偏强

  劝募市场的资源互动与分享显得“不完善”,行政力影响仍然较深;过分强调地域性,使得社会资源的整合效率不高,对未来造成的“资源性”障碍。

  三、我们的几点体会

  浙江慈善“十一五”的发展历程,是处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断完善的进程中,处在我国改革开放不断深化的时代大潮中,处在浙江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持续发展的大背景中,这就需要浙江的慈善事业与之相适应,探索一条具有中国特色、浙江特点可持续发展的慈善事业新路子。而“十一五”的发展历程,给我们留下的深刻体会是:

  1、各级党委政府的重视和支持是慈善事业发展的根本保证。浙江慈善事业取得的成绩,离不开各级党委、政府的关心和支持。党的十六届四中、五中、六中全会,党的十七大,都给慈善事业发展指明了方向,两次中华慈善大会、浙江慈善大会的召开,为慈善事业发展营造了良好的氛围;浙江历届党政领导班子以身作则,带头捐赠,积极参与慈善活动,为全社会作出了表率;全省各地党政领导十分关心本地区的慈善工作,把发展慈善事业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作为“为民办实事”的大事来抓,各级民政部门为慈善事业发展给予了直接的指导和帮助,并为慈善机构解决了不少实际困难。所有这些,成为推动慈善事业发展的根本保证。

  2、慈善事业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大局,是时代赋予的重要使命。党的十七大和胡锦涛同志在中华慈善大会上的重要讲话给我国慈善事业发展指明了方向。伴随着我省经济社会发展,慈善事业作为社会保障的重要补充,其社会影响力越来越大。我们只要审时度势,紧紧围绕“保增长,重民生,促稳定”这个大局,把困难视为机会,用创新推动发展,就一定能赢得成功的先机,保持行业的领先地位。

  3、民营经济快速发展成为慈善事业的重要物质支撑。改革开放三十年来,浙江得益于市场经济的先发优势,经济持续多年保持高速增长,尤其民营企业崛起,成为我省经济发展的生力军。随着企业发展和财富积累的增加,现代企业的管理理念逐渐为企业家接受,参与慈善公益事业的责任感明显增强。从这些年来各地慈善组织接收的捐赠情况来看,近80%来自于民营企业。省慈善总会11位兼任副会长的企业家中有9位来自民营企业,2位来自股份制企业,他们与省慈善总会合作建立了“万向慈善基金——四个一百工程”项目、“忠福慈善基金”助孤项目、“胜华慈善基金”助学项目、“兴业慈善基金”助老项目、“鹤群慈善基金”文化项目、“虞康慈善基金”助教项目、“馥莉慈善基金”助学项目,开展了“青春宝助学金”结对助学,“华日情牵敬老院”家电捐赠、“中信慈善年夜饭”等各种慈善活动。与此同时,海外浙江籍的知名人士爱国爱乡,为家乡慈善事业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正是由于全省各地许多富有爱心的民营企业家和海外知名人士的身体力行,踊跃参与,才为我省慈善事业奠定了良好的物质基础,并保持了较快的发展。

  4、大力建设慈善文化是推动慈善事业发展的强大动力。浙江慈善事业取得的成绩,是与各级慈善机构重视慈善文化建设密不可分的。实践已经证明,发展慈善文化对于传播慈善理念,形成慈善氛围,扩大慈善影响,激发社会热情,调动慈善资源是十分重要和必要的。这些年来,慈善机构与媒体合作,发挥宣传鼓动作用,适时推出慈善项目,评选慈善之星,策划赈灾行动,开展各种慰问,组织专题采访,报道爱心故事等,为建构慈善环境起到了重要促进作用。浙江日报、钱江晚报、今日早报、青年时报、浙江电视台新闻综合频道、民生休闲频道、教育科技频道、浙江在线等省级媒体与市、县媒体一直关心和支持慈善事业,为推动我省慈善事业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慈善机构与企业合作创新企业文化,建立慈善基金,开展公益营销,履行社会责任,建立互动双赢的“伙伴关系”;与文艺界合作举办义演、义赛、义拍,编印出版慈善书刊,组织慈善艺术类活动等,推动了慈善意识普及和提高。中国美术学院、省市美术家协会等积极参与各种书画捐赠活动,以艺术家的社会责任感为社会树立了榜样,成为我省慈善领域的一支重要力量。

  5、在实践基础上开拓创新,是慈善事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浙江相对成熟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环境,影响了人们的观念和行为。以民营企业为主体的经济结构,使慈善事业发展充满“挑战和活力”。“十一五”期间,从省慈善总会到各级慈善机构,面对各种困难和问题,解放思想,向市场要办法,在实践中拓新路,慈善工作呈现出“八仙过海,各显神通”的良好局面。

  6、发挥慈善工作系统优势,是塑造慈善组织“机构品牌”的重要依托。根据我国慈善公益事业的现状和社团管理的工作特点,扬长避短,以团体会员制为纽带,建立工作指导和信息分享机制,发挥系统效应,提升公信力和竞争力,是取得成功的重要条件。经过“十一五”的努力,我省已经建立起省、市、县(市、区)、乡镇(街道)、村(社区)并向企业延展的工作网络和“慈善品牌”形象;各级慈善机构根据自身特点,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努力打造慈善救助的“爱心平台”,整合社会资源,推动筹款与救助有结合、有分离的运作机制,为慈善事业市场化运作创造了许多成功的经验。我们注重发挥系统优势,通过共同策划和运作“慈善年夜饭”等重大慈善项目,产生“共振”效应,扩大了慈善事业的社会影响力和认知度,逐步建立起竞争优势;经过多年努力,在信息统计和经验交流上已经建起比较通畅的反馈和分享机制,促进了我省慈善事业平衡协调可持续发展。

  7、加强两支队伍建设,是发展慈善事业的组织保障。推进慈善机构职业化和义工工作专业化建设,是慈善事业发展的必然要求。五年来,慈善机构在实践中发展壮大,逐步建立起一支比较精干的充满奉献精神、勇于开拓创新的慈善工作者和义工队伍,保证了慈善工作的有序展开和贯彻落实。省慈善总会的工作部门与信息交流平台,努力按照廉洁、有序、高效开展各项工作。市、县慈善机构的职业化建设取得初步成效,通过公开招考、择优录用注入新鲜血液,一批大学生充实慈善机构,使慈善工作“后继有人”。义工工作专业化建设取得成效,队伍建设、资源整合、能力训练、项目运作等全面推进。慈善组织内部的各项制度正在逐步完善,保证了队伍的稳定,增强了工作责任心。

  8、强化自律机制,是建构慈善事业公信力的关键所在。慈善事业是建立在自愿和信任基础上的事业,慈善事业的成败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慈善机构能否取得公众的信任。对一个机构来说,良好的社会形象和较高的社会公信度是一笔宝贵的无形资产,对其长远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五年来,我们始终把公信力视为慈善事业的生命线,逐步建立起比较完善的内部自律机制,形成了调研、策划、宣传、筹款、救助、评估、表彰等一整套运作机制。聘请法律顾问、坚持年度审计,公开管理信息,建立反馈机制等,把“依法治会、依法行善”的理念落实到各项业务中,使各项工作逐步走上了科学化、规范化、法制化的轨道,保证了慈善事业健康稳定的发展。

  四、浙江慈善“十二五”展望

  经过近五年的发展探索,浙江慈善事业已经取得了丰硕成果。在未来五年中,省慈善总会将继续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党委领导、政府推动、法律规范,政策引导、民众参与、慈善组织实施”的工作方针,紧紧围绕国家和省的“十二五”发展战略,进一步贯彻落实中华慈善大会和浙江慈善大会精神,求真务实,开拓创新,推动慈善事业全面发展,使我省慈善事业继续走在全国前列。

  工作重点——“七大机制建设”:建设以民营经济为依托公益营销机制;建设以实体为依托的可持续发展机制;建设以项目为依托的捐助机制;建设以训练与交流为依托的能力提升机制;建设以义工服务为依托的社会参与机制;建设以网络为依托的信息分享机制;建设以规范管理为依托的依法行善机制。

  (一)全面推动慈善文化建设

  1、进一步做好慈善宣传工作,整合文化资源,拓展工作领域,进一步扩大慈善事业的社会影响。

  2、顺应信息化时代的发展要求,将网络作为发展慈善文化的重要载体,努力构建“网络慈善”。未来五年中,县级以上慈善机构争取全部建立网络平台,实现全省联网。

  3、强化宣传载体建设。努力办好慈善杂志、报刊、简报,进一步完善慈善网站建设。

  4、慈善文化进企业、进社区、进机关,纳入新农村建设和城市文明社区建设范畴,覆盖到更多的社会层面,为慈善生活化开辟路径。

  5.加强慈善理论研究和经验交流,进一步探索慈善事业发展规律,与高校合作成立省非营利事业发展研究中心。

  6.表彰鼓励。积极配合开好浙江慈善大会和做好浙江慈善奖评选工作。组织各种形式(如“慈善之星”、“慈善大使”)的评选表彰活动。

  (二)进一步提高劝募水平和效率

  1、紧紧围绕“两创” 总战略,勇于实践,开拓创新,不断提高慈善机构筹款和救助能力,不断完善劝募市场环境和机制。

  2、积极开展各种形式的劝募活动,创新筹款模式,拓展服务空间,年度筹款增长率保持在10%以上。

  3、提高慈善救助的项目化水平,强化“品牌”意识,开展公益营销,提高捐助效率。年度救助达到100万人次以上。

  4、发展各类慈善基金,推动慈善项目基金化运作,逐步实现基金劝募占筹款量的50%以上。

  (三)稳步推进慈善实体建设

  1、转变观念,抓住机遇,争取政府支持。整合社会资源,积极推动慈善实体建设。

  2、因地制宜,开拓创新,把握社会需求,采取各种资本运作形式,创办慈善实体。

  3、科学规划,重点突破,稳步推进逐步实现慈善实体从福利型向经营型拓展。

  4、发挥综合效应,创立实体品牌,促进慈善事业全面发展。

  (四)切实推进慈善机构能力和自律机制建设

  1、建立培训的经常化机制,提高业务水平,推动专业化建设。

  2、推动组织体制转型,逐步实现从协会制向基金会制过渡。

  3、实践探索机构评级机制,推动慈善机构绩效评估,提高慈善机构的公信力。

  4、加强行业自律,坚持“依法行善”、“依法治会”,规范行业自律,推动“透明慈善”建设。

  (五)全面推动志愿服务事业发展

  1、建立义工组织。县级以上慈善机构全部建立义工分会。省慈善总会建立义务工作发展指导中心。

  2、建设义工队伍。全面推行义工注册制度,形成招募、培训、服务的良性循环。“十二五”期间社区注册义工超过20万人。

  3、广泛开展义工服务,推进义工服务项目化、社会化、个性化、生活化,促进社会和谐。

  4、建立完善义工激励机制,开展义工绩效评估,评选表彰优秀义工,探索“回报”机制,推行时间和劳务积累。

  (六)努力建构慈善工作社会协作平台

  1、“机构品牌”建设。发挥系统优势,推动建立互助协作机制。

  2、项目协作机制。通过项目协作,凝聚合力,扩大慈善事业社会影响力,巩固和提升系统竞争力。

  3、推动对外合作与交流。积极开发和利用慈善资源,学习和借鉴国内外先进经验,扩大“浙江慈善”的凝聚力和影响力。

  4、与政府合作。积极建言献策,推动政府开放更多的公共空间,通过项目招标的形式来争取资源,拓展服务,提升能力。

  (作者:浙江省慈善总会秘书长)

品牌项目 更多>>
“蓝天下的至爱”系列慈善活动

“蓝天下的至爱”系列慈善活动

“蓝天下的至爱”品牌诞生于1995年,作为上海慈善领域历史最为悠久的 项目之一,经过25年的实践,已...

联系方式
上海市慈善基金会

地址:淮海中路1253号

电话:021-64334343 邮编:200031

上海慈善网

地址:淮海中路1273号9号甲

邮编:2000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