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典故]儒家思想影响下的宗族慈善

2019年8月20日11:28 来源:上海慈善网

  基于血缘宗法社会的特点,家族、宗族内的慈善是民间慈善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宗族慈善的思想基础主要是基本贯穿中国传统社会的儒家思想,儒家思想中的“仁者爱人”等核心思想、慈善理念指导和支撑了宗族慈善。即使是在慈善事业大兴勃发的今天,这些理念和宗族慈善方式仍然有着发挥的空间。

  宗族指同宗同族之人,是以父系血缘为基础形成的有组织、有共同意志的社会群体。宗族成员以血缘为纽带联结在一起形成一个共同体,宗族成员间的救济、养老、助葬等慈善活动对敦亲睦族、维护基层社会生活稳定发挥了很大的作用。

  经历长期的实践和总结,宗族慈善的实施是有章可循的。东汉崔寔的《四民月令》按月次记载了当时家族事务详尽的常规安排,救济赈赡的相关内容顺理成章列于其中,时间、对象、事务、原则均有掌控。三月,“是月也,冬谷或尽,椹麦未熟,乃顺阳布德,振赡穷乏,务施九族,自亲者始”,每年于春耕之前、青黄不接之时按照“自亲者始”的原则,以九族为范围救济穷乏。九月,“存问九族孤寡老病不能自存者,分厚彻重,以救其寒”;十月,“五谷既登,家储蓄积,乃顺时令,勅丧纪,同宗有贫窭久丧不堪葬者,则纠合众人,共兴举之,以亲疏贫富为差,正心平敛,无相逾越”。每年的九月、十月,宗族内要集中对孤寡老病进行救济,帮扶无力丧葬的贫户完成理丧事宜。救济对象仍然遵循以远近贫富相区分,先近亲后远亲的原则,目的在于内部原则统一,避免不必要的纷争。历代宗族慈善在史书中都颇有记载,虽内容效果不尽相同,但所遵循的儒家慈善理念是大体一致的。

  两汉时期,儒家学说逐渐成为社会主导思想,上层将仁义安民作为重要责任,宗族作为政府与社会成员之间的重要纽带,在慈善救助中体现的也是这样的思想。不论灾荒之年还是日常社会生活,两汉宗族救助已经成为民间慈善的主体,承担着救灾济贫、收埋枯骨、收养孤寡等责任。西汉著名羊倌儿卜式,少年时“以田畜为事。有少弟,弟壮,式脱身出。独取畜羊百余,田宅财物尽与弟。式入山牧,十余年,羊致千余头,买田宅。而弟尽破其产。式辄复分与弟者数矣”。正因有这种重亲轻财的品质,卜式后来才能仗义疏财,献产助边,报效国家,践行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人生理想。东汉章帝建初年间,南阳大饥,米价暴涨,“情同朱张”典故的主角、一诺千金的朱晖散财同宗以救饥馑,“(朱)晖尽散其家资,以分宗里故旧之贫羸者,乡族皆归焉”。东汉汝南平舆人廖扶,据说擅长推演占卜之术,“逆知岁荒,乃聚谷数千斛,悉用给宗族姻亲,又敛葬遭疫死亡不能自收者”。南阳人任隗,“所得奉秩,常以赈恤宗族,收养孤寡”。这些宗族救济活动,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减少损失、敦睦亲族的作用。

  魏晋南北朝时期国家分裂、社会动荡,尽管此时佛道慈善的作用不容小觑,但儒家的忠孝等基本伦理在国家治理、宗族团结中更为必要和深入人心,因而宗族慈善理念仍然以儒家为主,常有宗族乡党聚众结坞以求自守自保的状况, 发挥了很重要的基层维稳作用。见于记载的同宗慈善救济也很多。曹魏大臣温恢15 岁那年,送父亲遗体回归乡里,当时的家中颇有余财。“恢曰:世方乱安以富为?一朝尽散,振施宗族”,将家财尽数周济给了族中需要帮助的人,“州里高之,比之郇越”。东晋祖逖,“轻财好侠,慷慨有节尚,每至田舍,辄称兄意,散谷帛以周贫乏,乡党宗族以是重之”。刘宋严世期,家境殷实,乐善好施,除了救济宗族乡里还养老助葬。“同县俞阳妻庄年九十,庄女兰七十,并各老病,单孤无所依,世期衣饴之二十年,死并殡葬。宗亲严弘、乡人潘伯等十五人,荒年并饿死,露骸不收,世期买棺器殡埋,存育孩幼。”萧梁时,徐勉身居尚书仆射,为清要之职,“虽居显职,不营产业,家无蓄积,俸禄分赡亲族之贫乏者”。北魏时,张烈功勋卓著,孝文帝任命其为陵江将军、顺阳太守,后因母亲年老辞官归家奉养,10 多年间,“频遇凶俭,烈为粥以食饥人,蒙济者甚众,乡党以此称之”。尽管此时的宗族救济所惠有限,但得到扶助者勉强可以苟安于乱世,积极作用不容忽视。

  唐代重视亲族相恤,史书中不乏宗族赈济的记载。唐初名相王珪“少孤且贫,人或馈遗,初无让。及贵,厚报之,虽已亡,必酬赡其家”,因少时受他人恩惠,力所能及后多以仁善待人,对宗族之人也多有照顾,“宗族匮乏,周恤之,薄于自奉”。唐高宗永淳初年,关中大旱,民间饥馑,时任乾封尉的裴守真把所有俸禄拿出来供养亲族,自己过着艰苦的生活,“尽以禄俸供姊及诸甥,身及妻子粗粝不充,初无倦色”。

  宋代重视风俗教化,在帝王诏令中强调贯彻儒家仁政思想,官僚士大夫重整宗族制度,宗族慈善蓬勃发展,作用更加突出。最著名的是范仲淹创设的范氏义庄。范仲淹乐善好施,于宋仁宗年间,“置义庄里中,以赡族人”。他在平江府购置良田10 余顷,设立义庄,将每年“所得租米,自远祖而下,诸房宗族,计其口数,供给衣食及婚嫁丧葬之用”。义庄以同姓宗族成员为施惠对象,内容包括口粮、衣料、嫁娶、丧葬、借居、借贷等几乎所有生活问题,此外还设有义学资助本族贫寒子弟学习,对学业优异而取得功名者多有奖励。范仲淹亲自订立义庄规矩13 条以制度永续义庄的经营,并规定从宗族中选择一名子弟负责。其子孙后代又数次续订修订规矩,范氏族人也不断继续捐助,使得范氏义庄虽几经沉浮,但都得以挽回,到清朝宣统年间,仍有田产5 300亩,创造了一个慈善奇迹。范氏义庄被很多官员士绅争相效仿,从宋代开始,义庄、义田、义学层出不穷,制度化救济蔚然成风。义庄义学等组织的兴起反映了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忧国忧民情怀和慈善理念,他是士人“以天下为己任”的代表,知行合一践行着他的人生追求。

  明清时期,民间慈善事业空前繁荣,宗族慈善也进一步加强。宗族义庄迅猛发展,名门望族大多有自己宗族的义庄。义庄的族田数量越来越多,救济范围越来越广,规矩制度越来越严密,组织管理越来越完善,每个义庄都有自己的成文规约,较大力度地保障了族人的生存发展,培养出了很多足以为宗族表率的优秀子弟。国学大师钱穆幼年家境贫苦,就是靠着义庄的救济入学读书的。此时宗族慈善的局限性仍然在于以血缘亲疏区分救济层次,将救济范围限制在宗族之内,好在其他民间慈善对此不足有所弥补。

  历代宗族慈善活动像流水一样沟通宗族内部成员,富户出资救济贫户,实现社会财产的再分配,带来心理的平衡和生活的稳定,增强了宗族的凝聚力和向心力,促进了宗族的进一步发展。(钟欣摘编)

  摘编文献:许秀文、高雅楠《儒家思想影响下的宗族慈善及现代思考》,《石家庄学院学报》2018年3月第20 卷第2 期。

品牌项目 更多>>
“蓝天下的至爱”系列慈善活动

“蓝天下的至爱”系列慈善活动

“蓝天下的至爱”品牌诞生于1995年,作为上海慈善领域历史最为悠久的 项目之一,经过25年的实践,已...

联系方式
上海市慈善基金会

地址:淮海中路1253号

电话:021-64334343 邮编:200031

上海慈善网

地址:淮海中路1273号9号甲

邮编:2000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