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典故]晚清佛山地区的慈善事业

2019年11月11日17:11 来源:上海慈善网

  晚清佛山地区虽然较早受到外来侵略的影响,但是此时期传统的慈善事业仍然占据主导地位。同时,近代慈善事业也正在逐渐兴起。佛山地区传统慈善事业包含有义仓、义山、义学、义渡、育婴、栖丐园、茶亭、石桥、石路和善堂等,它们在灾荒年间赈济灾民与帮助贫穷镇民,日常时期收留弃婴与乞丐和掩骼埋觜。同时,在本地造桥、修路、筑亭,方便乡民出行与往来商业贸易。绅商设置新式学堂和义学,为新时代佛山培育了新式人才,对佛山地区慈善事业社会稳定与发展起到重要的作用。行善绅商与侨胞更是流芳后世,受后世子孙世代敬仰。另外,慈善主体由本地绅商向佛山籍的商人、华侨和西方教会人士转变,不过还是以本地绅商为主力。

  一、独树一帜的义仓赈济

  佛山处于“五方杂乱之区,田少人众,里多逐末,户鲜盖藏,贫者固无隔宿之储,富者亦乏半月之备,所赖西江各路贩接济”。遇到水灾又会影响西江各地运米救济,因而地方政府与乡绅添建义仓,广储民食,以备灾荒。早在乾隆年间,九江乡绅就筹集五百四十两白银,创办了南方义仓;嘉庆年间,数量逐渐增多,嘉庆八年(1803),郑佐扬等人筹集一千多两,创办了九江南方翘南社义仓。嘉庆十六年(1811),陈履恒等人创办九江南方同济义仓。嘉庆二十四年(1819),九江士绅在基塘二口,创办了万寿约四社义仓。嘉庆二十五年(1820),曾幹桢等人,创办了九江南方四里义仓;到道光年间,乡绅又创办了大洲乡义仓。道光四年(1824),朱凤扬、张士魁等人筹集四千五百六十余两白银,创建了九江西方义仓。步入近代后,佛山地区灾害频繁,社会变化剧烈,佛山地区的义仓数量进一步增多,并且在此期间发挥了重要作用。

  二、多元化的日常慈善义举

  日常济贫救助方面,还包含有收留乞丐与弃婴,以及设置义山与义冢。佛山镇因连年荒歉,袓庙前两旁走廊饿死许多灾民。由于祖庙乃是庄严神圣之地,各地乞丐混杂寄宿于此地会导致不洁净,于是在祖庙铺楼观里修建栖丐园用栖息。其中丐头每月祖庙会给予工食银两,但“不得留难、索诈。待其毙后,支庙租棺殓葬于义山”。

  佛山地区设置育婴堂时间相对较迟,乾嘉年间,佛山镇只有拾婴会,由义仓兼管。每遇到婴孩被抛弃,会拾抱送往省堂养育。直到同治十三年(1874),镇绅马德熙等联合官商筹款,倡议在大基头登云桥外购地修建育婴堂。顺德县于道光二十三年(1843),由知县威昌倡议,在东胜街水车公所设立育婴堂;光绪二十六年(1900),由绅商龙葆、罗榘、龙肇墀、黄普生等捐资,在县城南门外笔街,倡建了保婴堂,并且延请医生乳妇,后送往省城育婴堂来抚养。高明县,在乾隆三十八年(1773),知县霍仪泰在城东外创建育婴堂,两进一连三间,直到光绪二十年(1894)才废弃气南海县在省城大北门外也设有栖流所。

  传统中国人有着落叶归根情结,因而在面对佛山地区一些死而无归者,枯骸朽槽又暴露荒野之外,便设有义山、义地和漏泽园来埋葬遗骸收养婴儿。除此之外,佛山地区宗族,也会设立义冢帮助族人。

  自明清以来,佛山地区商业繁荣,地理位置四通八达,是南北商业贸易交流中转站,因而往来四方人士,更是络绎不绝。于是,佛山地区便在交通要道修建凉亭,并且给往来旅客乡民施以凉茶。

  佛山地区街道“地势卑下,瓦砾盈途。每当春夏苦雨,或积潦所淹,路人倾跌,往来苦之”, 鉴于此种情形,绅商便大力倡导乡民捐建石路和石桥。

  三、善堂善会义行的兴盛

  自明正统年间,佛山被受朝廷封赐为“忠义乡”,慈善义行不坠。步入近代之后,受自然环境和社会激荡变化影响,晚清佛山地区慈善事业越加繁盛。综合性的善堂在佛山地区如雨后春笋般兴起,善堂内部会开设义学、赈灾施米、施棺赠药、赡老恤嫠和栖养废疾等慈善义行,是佛山地区在晚清慈善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四、慈善教育与文化的发展

  光绪宣统年间,佛山“民立小学无虑数十,然有一二年而辍者,有三四年而辍者,有成立逾十年而亦终辍者。至比年以来,存者十不得二三”,传统教育逐渐显露出疲势。然而,民间义学正好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传统学堂的衰落。光绪三十二年(1806),绅商李兆基,以一人之力捐建了信文训蒙义学,且学校历经十余年而不辍。于此同时,著名民族实业家陈启沅,也在家乡开办克勤义学,免费招收本地子弟读书。光绪二十三年(1897),南海县环溪乡士绅,黎姓捐建了本立义学;同时期,还有冯声衡、冯知若、冯声谱等,在磘溪堡捐办梅庄义学。

  清末新政之后,因立宪风波,各地开始兴建自治研宄社。宣统二年(1910),佛山自治研宄社成立,“在观音堂铺仁寿寺和东头铺走马灯,成立简易识字学塾”。学塾招收学生不收学费,并给予书纸笔墨。晚清时期,传统私塾教育正在没落,而新的学堂尚且处于萌芽阶段,因而义学设立,为贫民子弟提供入学机会,是对当时教育形态一种有效补充,即“盖自佛山学堂成立,以补官立之不逮”。

  五、教会与华侨慈善事业的出现

  晚清政府签订一系列屈辱的条约,有款项规定允许外国人在中国内地自由传教。于是在光绪年间,西方基督教就来到佛山地区。传教士积极传教,同时在佛山地区兼办有学校、育婴堂、孤儿院,并且开展赠医、施粥等慈善义举,为地方慈善事业发展增添了新的力量。

  从19世纪末到20世纪30年代间,大批国人远涉海外谋生,在世界各地形成一个庞大的华侨社会,其中三水县在海外华侨尤其甚多。华侨在异地组成同乡会,在保障海外华侨福利同时,也为家乡慈善事业作出巨大贡献。最早成立于道光三十年(1850)的旅美三邑总会馆,它以联络乡谊,加强合作,共谋福利为宗旨。开展慈善福利事业分别有:保护侨邑,调解纠纷,资送邑侨,捡运先友,振兴教育,资助社会慈善事业等等。(钟欣摘编)

  摘编文献:高宇驰《近代佛山地区慈善事业研究(1840-1938)》(湖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8)

品牌项目 更多>>
“蓝天下的至爱”系列慈善活动

“蓝天下的至爱”系列慈善活动

“蓝天下的至爱”品牌诞生于1995年,作为上海慈善领域历史最为悠久的 项目之一,经过25年的实践,已成长为集规律性和互动性、成长性和品 牌性、传播性和系统性为一体的慈善项目,并获得多项荣誉,在全国都 产生了深刻...

联系方式
上海市慈善基金会

地址:淮海中路1253号

电话:021-64334343 邮编:200031

上海慈善网

地址:淮海中路1273号9号甲

邮编:2000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