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典故]镇江"救生会":世界最早的水上救生慈善组织

2023年9月1日12:31 来源:《社会与公益》 作者:潘春华 选稿:钟伏李

  镇江,古称京口、润州,地处长江南岸与京杭大运河的十字交汇处,自古便是重要的漕运咽喉,也是中国乃至世界最早水上抗灾救生慈善组织的诞生地。

  根据可查考的文字记载,早在南宋乾道年间(1165—1173),镇江西津渡便创设了官渡兼水上安全救助慈善机构——“救生会”。此后,代代相承,绵延不绝,鼎盛时期曾发展到南京、武汉等地。如今,被国家交通运输部救助打捞局列为“中国救捞教育基地”的中国镇江救生博物馆内,位于镇江西津渡的古救生会遗址上,仍陈列着一艘用3:1比例复制的古救生红船及沿传下来的铜锣、船桨、斗笠等救生旧物。

  隋代以前,长江镇江段的江面宽40多里,到唐代时仍有20多里宽。唐宋时期,镇江已是江淮粮道,漕运重镇。被称之为“江南第一渡”的西津渡,舟楫如蚁,樯桅林立,每年过往的漕船商舫不计其数。

  然而,由于镇江段是长江中下游水势最为险恶的地方,礁石众多,恶浪滔天,如遇狂风暴雨等灾害天气,常会船翻人亡。加之,西津渡常有艄工水手“视人性命轻若蝼蚁”,又“民间以小船渡载,每遇风涛,必有覆溺之患”。古人云:“京口古渡,为天下最险”,唐代大诗人孟浩然就留下了“江风白浪起,愁煞渡头人”的诗句。唐天宝十年(751),就有一次数十艘渡船沉没的记录。南宋绍兴六年(1136)一艘渡船离岸不久即遇上风涛,连艄公在内的46名渡客无一生还。明万历十年(1582)突然间的一阵狂风,竟摧毁了千余艘漕船和民船。

  为加强江上救助,南宋乾道年间,镇江郡守蔡洸在西津渡创设慈善性质的水上安全救助机构——救生会。他“命置巨舫五,仍采昔人遗制,各植旗一,以‘利、涉、大、川、吉’为识”。至此,西津渡的渡船收有数,发有序,皆能抗御风溺之灾。

  元代,西津渡监渡官吏中,时有滥用职权,以盘诘、路引为借口,“多方勒诈,倍取渡钱,稍若无得,不许登舟”。许多过江渡客只得取道私渡,每遇风浪便发生覆溺。延祐至泰定年间,镇江路总管段廷圭下令在西津渡新增救生渡船15艘,又在各渡船上添设1名艄工、9名水手,要求各救生船竖立旗号,标明艄工姓名。艄工、水手粮米皆由官支,船资官收,不许私自向渡客索取渡资。同时,规定路、县级正职官员每10日一轮,亲临渡口巡检,禁止私渡。

  明末清初,镇江金山寺僧和邑中士绅在金山寺脚下设慈善救生红船数艘,“专拯覆溺者,名曰慈航”。救生船身扁长,周身皆着红色,船内置5对船桨及大铜锣一面,船头悬挂有虎头牌、虎头旗,表示奉皇上圣旨救人,性命关天,十万火急之意。红船起锚出渡救生时,船工“当当当”敲起大铜锣,江面上船只远远听到锣声都要主动避行让道,不得阻挡。

  康熙四十二年(1703),镇江士绅蒋元鼎等15人,力“劝邑中输钱,以救涉江覆舟者”,共同捐资,在西津渡观音阁成立“京口救生会”。会议规定,除对各船捞获落水者给予奖赏外,还对被救人员中无家可归者在救生会中留养;对有家者则根据路程远近贴给路资,帮助其返乡;溺水而亡者,由救生会打捞沉尸,葬于城西牌湾义冢之内。京口救生会诸多义举,引起社会各界关注和支持。5 年后,救生会购得西津渡昭关晏公庙旧址,建屋3间作为会址。会中祀晏公像,后又建楼祀文昌神。凡参加创建京口救生会的善士亡故后,立牌位于楼西祀之。

  乾隆初年,京口义士蒋豫继承族人之志,召集乐善好施者全力振兴京口救生会。商定,凡救生人员于江中救活一人给赏钱1200文,捞获浮尸一口给奖赏暨棺材抬埋费1150文。蒋豫与后人苦心经营京口救生会连续七代,计140多年,成为中国救生行善之典范。乾隆六年(1741),蒋豫之子蒋宗海继承先志,接办京口救生会。乾隆十七年,蒋宗海高中进士,授内阁中书舍人职,他不慕荣利,任职不久便辞官还乡兴办京口救生会等诸多慈善事业,每遇经费不敷,便在丹徒、扬州一带募捐,独立维持救生会达54年之久,与镇江王文治等被誉为“京口四君子”。

  京口救生会为民间慈善机构,初创之时不领官费,自行捐办,会中各项开支例不报销。康熙、乾隆、道光年间,救生会每遇经费不足,官民皆相捐助。康熙五十三年(1714),镇江人李英捐赠登云寺田产60亩。康熙五十八年(1719),镇江府王秉韬捐银300两给救生会存典生息。康熙五十九年(1720),常镇道查淳将育婴堂田地238亩拨给救生会,并规定如支销不敷,俱由负责救生会值月董事捐助。道光四年(1824),扬州盐院协助救生会经费每年白银1000两,淮商公贴修船费白银600两。

  京口救生会的种种善举,对官府影响颇大,官府便仿效民间救生模式,成立焦山救生总局和瓜(瓜州)镇(镇江)义渡总局。康熙二十六年(1687),清政府“责令镇江道督率文武官,催趱漕船,酌看风色行渡”,“令京口总兵官巡视河干,催护过江。如遇大风,督令标兵操舟预备,如有江心船只不能近岸收口者,设法挽救”。并仿效民间救生船成式,官造护漕船10艘,募设善水舵手10名,分泊于长江南北两岸,漕船每遇风涛,即出岸救护。

  清代文学家陈荣杰为京口救生会的抗灾善举所感动,作《扬子江救生船歌》一首,赠润州城西江馆救生诸友。歌词中的每一句都以唐诗中的诗句串录而成,伴随着救生会历代善士的名字,在长江流域和镇江大地上传唱了几百年。

  此后,始自清代的镇江三大水上救生组织——京口救生会、焦山救生总局、瓜镇义渡总局,历经清代各朝及民国,始终活跃在大江南北,扶危济困,拯救遇难渡民,一直延续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新中国成立初期,镇江市人民政府对水上救生工作十分重视,先将京口救生会、焦山救生总局、瓜镇义渡总局合署办公,合并成立了京口救生会、焦山救生总局、瓜镇义渡总局联合总管理处。1950年6月29日,又召开慈善团体负责人会议,共同协商,于7月1日正式发文,将全市所有慈善团体合并成4个,其中3个水上救生组织合并成立了镇江私立义救所,隶属于镇江市社会福利委员会,开启了水上救生慈善事业新的一页。至此,诞生于宋代,绵延近千年的镇江古代水上救生事业终于完成了历史使命,走完了它的最后历程。

品牌项目 更多>>
“孝亲敬老”系列慈善公益项目

“孝亲敬老”系列慈善公益项目

为大力弘扬尊老敬老的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上海市慈善基金会特设立“孝亲敬老”慈善公益项目专项资金池,在全市开展以“孝亲敬老”为主题的系列慈善公益活动,发放爱心慰问包、帮助老人进行家庭适老化改造,为老人提供爱心助浴、...

联系方式
上海市慈善基金会

地址:淮海中路1253号

电话:021-64334343 邮编:200031

上海慈善网

地址:淮海中路1273号9号甲

邮编:2000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