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典故]清代安徽义学塾生

2019年8月12日15:39 来源:上海慈善网

  学校存在的目的就是为了培养、教育学生,从而回馈社会。由于义学的特殊性,在塾生的来源上有着与其他类型的学校不一样的地方,存在自己的特点,即以贫家子弟为主,对富裕家庭子弟也包容并蓄。在塾生入学后,义学也会对他们采取相关措施进行必要的管理,以期达到良好的办学效果,促使塾生毕业后有一个较好的出路与未来。

  塾生来源

  义学创办的目的是为了解决贫寒子弟无法入学读书接受教育的问题。各地义学对招收的塾生有不同的规定。其类型可分为以下几类:

  1、贫寒子弟。清代安徽绝大部分义学招收的塾生主要为贫寒子弟,这也是为了执行设立义学的目的,故在数量上较多,不分官办民建,皆以贫寒子弟为主。对于富人家庭,因有钱聘请塾师教导子弟,为了使为数不多的义学教学资源达到最大化的利用,有些义学是排斥富人子弟的,如同治六年,广德州劝农局、泾县拔贡朱礼元所设义学规定:“只准贫乏子弟赴馆肄业,其力能延师者,仍宜劝其各自请师,不得混入。”

  2、乡、里人子弟。虽然义学目的是解决贫寒子弟教育问题,但一来贫富标准不好确定,二来本着有教无类,教育无私的理念,有些义学在招生时并不限制其家庭条件,面向当地招收学生,即乡人子弟、里人子弟,只要愿意来学即接纳授业,这些义学的数量也有不少。

  3、宗、家族子弟。中国古代有着强烈的宗族、家族观念,即使今天也有相当程度的保留与继承。为了使自己本宗族或家族能够长盛不衰保持兴旺,无不重视对族中后辈的教育, 以期有一两人或更多能通过科举取得一定的成就,达到庇护本族的目的。但在一族中,各家经济水平不一, 有富有贫,无法保证都能接受教育。在这种情况下,由本族中较为富有的家庭出资设立家塾、族塾、义塾、义学、村塾等等形式的学校,招收本族子弟,无论贫富,甚至给以钱粮,延师教授。这种形式的义学,虽然辐射范围小,但胜在数量较多。

  4、弁兵子弟。清代于各地均有驻军,而兵丁又多贫苦,其子弟多无力延师接受教育,故军中主将或主管军事官员专门于军中设立义学,接受贫苦无法读书的弁兵子弟,既提高了弁兵子弟的知识水平,也可以稳定士兵心理。这种义学数量较少,清代安徽仅有两例,均在安庆府怀宁县。

  5、孤儿。相对于贫寒子弟来说,孤儿更是属于弱势群体,更加需要照顾,因此清代安徽部分义学招收孤儿,对他们进行教育。清代安徽对于孤儿的特殊照顾,体现出浓厚的人道主义。

  6、其他。有些义学对于招收的学生有着一定的条件限制, 并非所有人皆可入学,而是需要经过挑选方可,除了对富人家庭加以限制外,还对生童的天资和才能进行考核,选拔聪慧和有才能的子弟。

  塾生管理

  为了保证义学的教学质量,有必要对塾生进行管理。安徽巡抚靳辅在《抚院立义学檄》中对塾生有明确的规定:“若各义学内生童人等,或有不敦伦理,奸伪存心,起灭词讼,酗酒□狠,嫖赌犯奸,生事干法,有一于此者,同学攻之,乡里呈之,即便斥出义学,无使乱群,有司仍治之以法。甚者伸而究之,以惩一而儆百。该府务须督率各属,悉力举行,勤勉有加,久而不怠,则化顽奸为循檏,转豪横为惇良,闾闾皆乐善之风,党塾多出群之士,亦必至之事,真致治之本也。勉之勉之, 至切至切。”可见对义学塾生的管理之严。而在乾隆末年,宁国府南陵知县左辅颁布的《塾学规条示》中也对塾生提出了要求,称为塾中十戒“一戒说谎,二戒相骂,三戒讲人长短,四戒搬唆倾害,: 五戒性暴气高,六戒毁人笔墨书籍,七戒成群戏耍,八戒村语谣言,九戒衣冠不整,十戒弄笔涂抹犯者责。”对塾生的言行举止都作出了规定。在办学过程中,对塾生进行直接管理的是塾师。除塾师管理之外,更多的是官员对塾生进行督课。清代安徽有多所义学实行此种制度,如庐州府庐江县知县孙宏喆于顺治十一年捐俸在县治西重建社学,每于朔望谒庙后,即亲往社学稽其德业。

  塾生的学习内容

  清代安徽义学众多,塾师水平不一,自然而然导致不同义学的塾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会出现不同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因此官府有必要对此进行管理,并对义学的教学内容作出了明确规定。早在顺治十一年, 庐江知县孙宏喆在《社学功课小序》中对此有过阐述: “社学养蒙也。蒙曷为养,惧民之坏于童穉,而严小学之教以教之也。教不随俗,课文而先考德,何也? 古者八岁入小学,教之以孝悌谨信□爱亲仁,次及学文。文后也,今犹行古之道也,故先考德也。先德后文,古之人有行之者矣。”随后,在康熙初,安徽巡抚靳辅在《抚院立义学檄》中明确说到:“定立条规,讲诵不辍, 申孝悌之义以端其本,穷格物之学以要其终。每日之暇督之,博观前史谕其得失,以鉴其成败之。所自每月之朔,与之讲说律令,使知戒避以遏其邪念之。或萌循循善诱,因才布教,敦伦纪而崇节义,事实学而斥浮华。”可见二者对于义学教学都是以德为本,以儒家思想为本,仁义礼智信孝悌等观念充实其中,然后再学习文章,而文章也是实用之学,排斥辞藻华丽、不切实际。随后,不少官员对自己所兴建的义学都作出了规定。除此之外,义学还根据塾生的年龄大小教授不同的内容。

  义学人数与塾生年龄

  虽然大多数义学是来者不拒,但由于经费原因,一般只聘任一位塾师,少数有两位或多名,如颍州府阜阳县城中启秀义学即有塾师二人。同时办学场所也有限,因此在人数上不得不进行限制,以减轻塾师工作量和保证教学质量。

  塾生出路

  为设立义学,以广教化,以育真才,事照得贤才不择地而生,设教为致治之本。故自秀士选士而历升于朝,定谕而任之以官,与之以爵禄。在多数读书人心中,通过科举考试进入仕途是他们所期待并为之苦苦追求的,义学塾生也不例外,也孜孜不懈地追求功名。多数义学创建者也以此为目标,淮关移风社学即如此, 其欲造就人才以资世用之治,可谓高且远矣,子弟众中岂无一二人脱颖而出,由庠序登科甲以致显要者乎。除了应科举之外,义学塾生还有其他出路与成就,有的义学直接聘任义学毕业的塾生担当塾师。(钟欣摘编)

  摘编文献:李远吉《清代安徽义学塾生刍议》,《法制博览》2018 年12 月(下)。

品牌项目 更多>>
“蓝天下的至爱”系列慈善活动

“蓝天下的至爱”系列慈善活动

“蓝天下的至爱”品牌诞生于1995年,作为上海慈善领域历史最为悠久的 项目之一,经过25年的实践,已...

联系方式
上海市慈善基金会

地址:淮海中路1253号

电话:021-64334343 邮编:200031

上海慈善网

地址:淮海中路1273号9号甲

邮编:2000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