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外慈善]小区全员动起来!德国新兴职业"小区共生管理师",牵线人与人间的互助关系

2020年6月22日16:43 来源:社企流 作者:李宜芸

图像

  全世界面临的照顾问题,似乎不需再赘述。剧烈的人口变迁、家庭结构的变化,都是各国过去建立社福制度时,从未想象到的景况:除了照顾需求更复杂,也有日益增多的年轻身心疾病患者,愈来愈多单亲家庭,原在各个社会中担任主要照顾者的妇女,投入职场的比例也较上个世代高。

  整体而言,近年照顾复杂度提高、永远都缺少照顾者,政府财源更加紧绷,也需要有人整合小区资源与照顾问题。

  好家宅共生文化教育基金会所谈的小区共生,主要是源自日本2016 年所提的「在地共生社会」目标。今天将镜头转向德国。德国作为多国建立长照制度时参照的典范国家,多年前也开始提倡「小区共生」。

  13 日南与北全人发展协会邀请德国海德堡大学神学系实践神学/基督教社会福利研究学者欧以利希教授(Johannes Eurich),来谈德国近年发展的「小区共生」。在德国汉堡市,有基金会结合小区居民、企业组织(店家)、其他民间组织、地方政府、专业团体等,整合小区中的非专业与专业的资源,促进小区参与,最重要的事,提升居民自助、互助的意识。

  「最接近需求者的地方就是小区。」欧以利希教授说,回归小区照顾绝不是新观念,「每个人都想回到最熟悉的地方接受服务。」而在基督教与天主教深植小区的欧洲,教会早在19 世纪,就在小区中整合各种资源协助教友。

  照顾不是只有专业者能提供,而是小区一起来

  位于德国汉堡市的亚士特多夫基督教社福基金会本以机构照顾为主,从2011 年开始,陆续减少机构的床位,因为他们想回归小区来解决照顾问题。

  他们认为关注对象不应限于高龄长辈,从儿童、青少年到身心障碍者皆是小区接受照顾的对象,基金会把这个计划称为「Project Q8」,口号是「让小区动起来」。「这个计划并非针对一种需求者,所有小区居民都需要照顾连结,不管他是什么人。」

  基金会首先从盘点小区需求与资源开始,邀请居民、企业组织、民间组织如小区发展协会、地方政府、当地政治人如村里长、照顾专业团体、机构等,发放问卷、举办20 多场论坛,就是希望找到小区真正的需求、小区中的各种非专业资源,因为照顾并非只有提供服务的专业单位可以进行。甚至让小区中的企业找到新的商业模式进而愿意投入,藉此发展出照顾的创新模式。

  小区共生管理师:不只管理照顾,而是管理整个小区

  而基金会创造了新的角色,协助将小区资源串联在一起:「小区共生管理师」。这个角色跨越了受助族群(不再只有看到单一的高龄长者),也跨越了服务领域,更重要的是,跨越了死板板的社会福祉法。

  一旦弹性结合了小区专业与非专业的服务,恢复了被照顾者的自主性,或许更符合需求且更人性的照顾模式就能具现在每个被照顾者身上。

  欧以利希教授提到,这个小区共生管理师必须引导被照顾者思考:

  1. 过去我被帮助,有哪些我可以自己做,我可以独立做什么事?

  2. 我的家庭邻居小区朋友可以帮助哪部分

  3. 小区可以提供哪些协助?商业单位或者NGO 等,他们可以提供什么样的帮助?

  4. 前面都不行的话,我还需要哪些专业人士提供的补充服务 ?

  5. 我可以帮助别人做什么 ?

  欧以利希教授举例,一位轻度心智障碍的41 岁A 女士,过去住在社福机构的共居公寓中,拥有自己的套房,房间外有公共厨房,以及3 位共居的室友。因为德国社会福利制度完善,除了法定的关照者外,也有居家服务员与助理员协助平时日常生活作息。

  或许我们认为这样的照顾完善,然而女士却觉得不开心、不自主且不自由。其实在居服员协助家务的时间外,其他时间她也有部分能力处理家务,使用政府给予的福利金时,也时常受限于协助超市购物的助理员的建议,只能购买助理员觉得健康的食品。

  后来A 女士因缘际会加入了汉堡市的小区共生计划,透过「小区共生管理员」了解女士对生活与照顾的各种需求、她想要改变什么后,协助她转介到社福单位在小区中的一个小公寓居住,每周讨论如何调整她的照顾模式。

  A 女士原先一周有16 个小时的照顾时数,加入小区共生网络后,这16 小时时数混合进科技(如扫地机器人)、朋友家人的协助,最后在科技与小区支持力量都无法协助的时候,才加入专业服务补足需求。

  也因为小区共生管理员的介绍,女士来到小区的咖啡店学习料理、认识朋友,为了让沟通更顺畅,也想更了解朋友,她主动说想配戴助听器、配眼镜。同时,依照她的需求,将居家服务细致到部分家务可以自己进行,比如她可以自己铺床包的3 个角,但只剩一个角力气不够无法铺,那就由照服员协助;而小区中有像母亲般角色的朋友,可以陪同就医。A 女士的生活,专业服务的时数减少,却并未产生不便,反倒生活更加主动、丰富而完整。

  除了自立外,这个小区共生的模式下,也强调照顾者除了接受别人服务外,「你还能够帮助别人什么?」

  再举一个例子,有一位50 岁坐轮椅的女性,主要照顾者妈妈过世后,虽然每天都有居家服务,但还是很孤单。后来「日常生活教练」(此案例称为日常生活教练)媒合了一位56 岁、因为脚伤而退休的司机;教练协助改造了女士的轮椅,轮椅更方便好推,让这位有脚伤的司机来帮忙女士推轮椅。

  原先两位都是接受社会福利支持的对象,经过媒合后,两人可以一同出游参观博物馆、参与社会,甚至司机先生为此参加照服员训练,学习如何服务别人。这样的计划提升了两人生活的幸福感。

  小区共生管理师则可以跨域族群与服务,让原本属于不同关系的机构,政府或私人商业部门,不管以前是竞争或对立,大家能为小区共同利益努力、合作。在盘点小区资源时,也找到「居民意志」,激发小区居民去思考自己想要的是什么。

  「每个小区都是不同的有机体,上述模式也非单一模型。」欧以利希教授强调。

  在新模式被开发出来之前,各国及台湾对照顾的想象还不够多元,针对长辈的照顾,似乎只有提供机构、居家服务,又或者台湾再加上外劳。虽然现已逐渐有许多的机构与居家服务,开始提倡长辈或被照顾者的能力(但是被照顾者的「能」是否能够支持他人?或者创造出被照顾者「被需要」的感受?),而真实小区中非专业的资源与力量,有待开发与连结,更是未来长照服务突破现况的切入点。

  透过小区共生的模式,让小区居民一起开发出跟这个小区相关的资源与服务,进而规划出更符合小区需求的混合模型,相信不久的未来,可以期待看到更多创新模式被开发出来。(任真摘)

品牌项目 更多>>
“蓝天下的至爱”系列慈善活动

“蓝天下的至爱”系列慈善活动

“蓝天下的至爱”品牌诞生于1995年,作为上海慈善领域历史最为悠久的 项目之一,经过25年的实践,已成长为集规律性和互动性、成长性和品 牌性、传播性和系统性为一体的慈善项目,并获得多项荣誉,在全国都 产生了深刻...

联系方式
上海市慈善基金会

地址:淮海中路1253号

电话:021-64334343 邮编:200031

上海慈善网

地址:淮海中路1273号9号甲

邮编:2000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