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外慈善]风靡全球的义工旅行是真正的公益吗

2020年6月22日16:47 来源:中南屋 作者:易为 曾腾瑶

  导语

  2015年前后,中国出现了一批国际义工旅行机构,送中国人到海外保护动物和支教。这些“国际志愿者们”一时被捧上神坛,被认为是正义的使者,去往第三世界国家帮助他人;一时又坠入地底,被看作是伪善的“假义工”和“真游客”,消费贫穷、自我感动。

  国际义工旅行的真相究竟是什么?2019年,中南屋的调研团队走进了国际义工旅行最热门目的地之一——巴厘岛,走访了海龟保护基地、孤儿院、学校等志愿者们的“工作基地”,听取了政府官员、学者、NGO、业内人士等各方意见。

  最终,由本次调研团队成员易为和曾腾瑶,共同完成的这篇关于“中国人到巴厘岛进行国际义工旅行的现状、问题及机遇”的独家调研报告,发表在了中国顶级公益资讯平台——《中国发展简报》上,首次揭露了“国际志愿者”在巴厘岛不为人知的内幕。

 图像 

在海龟保护基地TCEC ,中国志愿者需要把准备投喂小海龟的食物切碎

  在巴厘岛海龟保护基地,佩妮颇为神秘地把我拽到一边,用其他志愿者听不见的声音告诉我:“其实这个项目呢,有点水。”

  佩妮是一名在职场上摸爬滚打许多年的白领。她这次特意在国庆假期之外多请了一天假,通过国内某义工旅行公司A花了近3000元报名了“巴厘岛海龟保护国际志愿者”项目。出发之前,家里人还因此和她发生了争执——觉得她不应该为了“玩”而特意请假,可佩妮内心充满委屈、觉得自己不是来“玩”的。

  但来到这里之后,她发现这个项目和自己期待的“可以做很多事、有很多感悟的国际志愿者”不是一回事。

  在为期一周的项目里,他们一行中国志愿者只有周一到周五的上午来到海龟保护基地“上班”。而“上午”,也只是在两个小时左右的时间里做着“半个小时就能做完的小事”:打扫水池卫生、切碎投喂小海龟的食物,以及在海滩上捡垃圾。

 图像 

国内某义工旅行机构的证书

  一种“花钱让他们给我们一些体验”的形式主义存在于整个旅程,让这些“国际志愿者们”心存疑惑。

  周五是佩妮最后一天做志愿者工作了。他们被带到海龟基地附近的海滩捡垃圾。在烈日下捡了半小时之后,这片本就垃圾不多的小小海滩基本上被清理好了,他们便歇在小卖部的阳伞下无所事事了。基地的工作人员却告诉他们:“要在这里再等半小时,等时间到了才能回去。”

  回到基地后的最后一个环节,是领两张所有“国际志愿者”都有的证书,一张是国内义工旅行公司A的、另一张是巴厘岛海龟保护基地的。这一期项目到此便结束了。

 图像 

中国志愿者在海龟保护基地TCEC的巴厘岛义工旅行证书

  中国志愿者席卷巴厘岛

  随着出境游门槛的大幅降低和国民收入的持续提高,中国游客涌向了世界各地。国家文化和旅游部的数据显示,2018年中国公民出境旅游人次近1.5亿。印度尼西亚位列最受中国游客欢迎的目的地国家前五名,巴厘岛则是印度尼西亚最吸引中国游客的旅游胜地。[1]2018年,从巴厘岛入境印尼的中国游客人数为136.15万人次,占访问巴厘岛国际游客总数的22.43%。[2]今天,中国是巴厘岛最大的外国游客来源地。

  在到访巴厘岛的中国访客大军中,有一群略微特别的青年访客:“国际志愿者”,又称“国际义工旅行者”。巴厘岛上这样的中国访客,每年有超过五千名。[3]他们往往不自称“游客”,而是自称“志愿者”。而他们在巴厘岛的行程中,一部分是在一些当地公益组织进行志愿活动,另一部分是与普通游客别无二致的旅游活动。

  这种活动,在国际上被称为“公益旅游”(Voluntourism),是指无偿甚至付费地、在旅游的同时进行某项公益活动。这种特殊旅游形态在欧美国家,已经流行多年,但近年来才在中国兴起和盛行。

 图像 

作者在巴厘岛走访调研的途中

  今天,中国国际义工旅行者已经成为了巴厘岛当地公益组织眼中的重要来访者。

  “中国志愿者差不多是三年前开始出现的。最开始就是一个中国机构送志愿者过来,前年两个、去年三个,今年就有四个机构了。”巴厘岛最大海龟保护基地TCEC对接国际志愿者的多迪告诉我们,现在中国志愿者占据他们所有国际志愿者的70%。而在五六年之前,这里的外国志愿者主要都是欧美人。现在,欧美人变少了。

  “可能欧美志愿者都去了非洲。”他笑。

  在多迪看来,中国志愿者和欧美志愿者有显著的不同:中国志愿者更多是短期过来,办的旅游签证,而欧美志愿者有不少可以在这里呆几个月以上,办社会工作签证;中国志愿者一般由中介(经营义工旅行的公司)带着一个团过来,欧美志愿者经常是自己申请了一个人或者几个人一起过来。

 图像 

  中国公民申请印度尼西亚签证-社会文化签证vs旅游签证[4]

  尽管规模不如TCEC,在巴厘岛还有另外十个以上的海龟保护基地。他们中的不少也是中国志愿者们常常前往进行志愿活动的地方。

  “为了不让不同机构送来的中国志愿者碰面而产生一些麻烦(例如志愿者太多而事情太少,或者互相比较价格),我们会尽量错开他们志愿服务的时间,或者把他们安排到不同的地方进行志愿活动。”杜塔是巴厘岛本地人,他已经专职帮助一家中国机构安排这里的志愿者活动长达一年。因为TCEC的志愿者太多,杜塔所在公司的海龟保护项目里只让中国志愿者第一天去TCEC,之后几天的志愿活动则是在一些较小的海龟保护基地进行。

 图像 

海龟保护基地TCEC的小海龟

  除了海龟保护,支教也是中国志愿者来巴厘岛进行义工旅行的主要选择之一。

  “我们一年大概有700个外国志愿者,中国志愿者大概占400个。”阿茶是巴厘岛一家名为希望种子的孤儿院的负责人。他们从三年前开始接待中国志愿者。在那之前,孤儿院只有欧美志愿者到访。

  中国志愿者参加的项目通常持续一周时间,在前两天的下午,志愿者教孩子们学英文、中文甚至艺术;第三天下午,孤儿院的孩子们分享自己学到的东西;第四五天旅游;第六天志愿者回国。

 图像 

中国志愿者在当地学校的支教课堂

  除了他们这样的孤儿院,巴厘岛成百上千的普通学校、尤其是小学和幼儿园,也都是中国志愿者们的支教基地。

  由于巴厘岛当地学校多为上午教学、下午无课,因而义工会在下午进入校园教学生英文或中文,当地学生亦可自主选择是否参加下午的义工支教课程。杜塔表示他们也会把志愿者们送到许多不同的当地学校,同样是为了避免“不必要的麻烦”,保证一个学校最多只有六七个志愿者、两个志愿者在一个教室上课。同时,每间课室配有一位当地高中生作为助教帮助翻译当地语言、与学生顺利沟通。

  杜塔告诉我们,目前送中国志愿者到巴厘岛的中国义工旅行公司至少有十几家。

 图像 

中国一些义工旅行公司的巴厘岛项目信息[5]

 图像 

中国义工旅行公司在巴厘岛的三种与当地人合作的项目运作模式[6]

  中国青年们的“国际志愿者”热

  “他们以为去摸几天海龟,捡1小时海滩上的垃圾,教当地小朋友两三个英语单词就可以真的帮助到自己的大学申请吗?” 来自国内某国际高中的小罗身边有很多同学会参加这样的国际义工旅行项目,“他们有时候去东南亚的一些国家,甚至更远的会去到非洲、南美的一些国家,做的要么就是各种动物(保护活动)或是去到当地的小学支教,但时间都很短,一般只有一星期。”

  中学生和大学生是中国国际志愿者中的主流,此外参加者中亦有不少职场人士。而志愿者们参加项目通常出于两个原因:对“功利”或“体验”的需求。

  “功利”需求是指在未来的留学申请中给简历镀金。有需求的,多为中学生或大学生。

 图像 

作者在巴厘岛海龟保护基地TCEC了解志愿者参与海龟保护的现状

  “因为我是准备研究生去美国读,我的留学中介机构让我来参加这个项目。而且我本来就是想来玩一下什么的。就是花钱买个证书嘛。”小高来自南京一所大学,计划研究生到美国深造,目标学校是纽约大学。

  而小李作为一名高中生,计划本科到英国深造:“我想着这个项目可以提升我(留学申请)的背景,刚好我也想来旅游玩一下。”

  在留学申请的过程中,学生除了拼基本的“硬件”包括英语考试分数和绩点,也要拼“软件”如才艺社团活动等等。在中国学生普遍高分的情况下,拼“活动”、“背景提升”成为了准留学生们升学计划中的一部分。

  “以前中国学生课外活动的‘老三样’主要是模拟联合国、辩论赛、国内支教,后来做多了,就出现了新花样,如‘到非洲做志愿者’。”胡老师是上海一家知名留学机构的顾问。他告诉笔者,因为国外学校很看重公益,所以许多中国学生及家长认为去非洲、印度、巴厘岛等地方做志愿者会有助于提高他们的升学录取成功率。

  另一种需求更偏体验性,来自于对公益及志愿者活动本身的兴趣,对旅游休闲活动的期待,以及对普通跟团旅游或自由行旅游的不满足。

 图像 

作者在巴厘岛乌达雅纳大学采访学生们对当地义工的看法

  “我觉得普通旅行可能没有这样的机会去和当地人交流、以及深度体验当地文化。”程序员小夏趁这次国庆参加了5天的巴厘岛支教项目,行前他还特意花了两个月时间学习印尼语:“我也才发现自己好像还蛮喜欢和孩子相处的,也在想以后要不要去申请做一两年的美丽中国支教志愿者。”项目结束后,小夏不仅更深入地了解了巴厘岛当地文化,而且也加深了对自我的认知。

  从事金融咨询行业的安娜是第二次来到巴厘岛,她很希望能通过海龟保护项目体验感悟到生活甚至生命的意义感。进一步交流中,安娜表示她对这趟旅程中的旅游玩乐部分比较满意,但是公益活动部分则让她感到失望:“项目可能还是比较水吧,义工的部分实在是太少了,每天就那么一两个小时,也没有机会跟海龟更长时间地接触和了解。其实我是想要做更长时间的义工。”

 图像 

在当地的中国志愿者们正在放生小海龟

  作为一名大学生,小妤也表示她更多还是带着体验的目的来的。“想出来玩散散心、但是又没有朋友愿意现在跟我一起出来玩。就自己报了这个项目,想着能遇到同龄人一起玩。而且这个项目很多东西也都安排得挺好的,就很方便。”

  既不喜欢跟团旅游又不愿意自己规划行程的她们,虽然也觉得这个项目的志愿者活动太少、过于形式主义,但是比起普通旅游,这确实还是比较有意思的一次体验。

  在真实和虚假之间,商业和公益之间

  “义工旅行项目确实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志愿者,短期的话也达不到背景提升、帮助留学申请的目的。”黄泓翔是中南屋的创始人,他们的机构也送中国青年人到发展中国家做项目,主要做深度调研类项目,也有部分义工旅行类项目。在他看来,义工旅行没有一些人想的那么好,也没有一些人想的那么坏,只要理解了它到底是怎么回事再参加就好。

  严格意义上讲,短期的义工旅行确实更近似于旅游。根据国内热门义工旅行公司的项目介绍信息,基本上公益活动占整个旅程的20%-40%,旅游活动则占60%-80%。

  “我们发的证书有两种,一种是参与证书,另一种是志愿者证书。志愿者证书只会发给一个月以上的参与者。” 海龟保护基地TCEC的多迪介绍,中国志愿者们拿的证书一般都是第一种。作为一周,最多两周的短期志愿者,他们的项目性质更近似一种体验活动,其实无法给他们带来太多帮助。真正的志愿者,至少应该呆满一个月,先学习和熟悉工作,才有可能真的帮上一些忙。

  视频:https://v.qq.com/x/page/c3005fdtbhe.html

  某义工旅行机构志愿者放生海龟的错误示范

  “有些短期的中国志愿者经常不认真听讲解,后面操作容易有各种错误,例如涂了防晒霜之后接触海龟、喜欢触摸和玩小海龟。”瓦由是海龟保护基地TCEC的另一名工作人员,他对部分中国志愿者的不听讲解、不听指挥略有微词。“很多人走的时候都说不清楚海龟到底有几种。”他觉得好气又好笑。“他们有时候的行为会让海龟不开心、不舒服、甚至受到伤害。”

  笔者也在国内某义工旅行公司工作人员在微信朋友圈分享的宣传视频中看到,他们这次国庆带领的在巴厘岛参与项目的中国志愿者放生小海龟时,竟以抛掷的动作将脆弱的小海龟直接丢向浅海滩。

  听闻此事后,多迪感到愤怒,“这是完全错误的行为!这会降低海龟的存活率。”

 图像 

部分中国志愿者不恰当行为以及海龟中心工作人员的评价

  “一两周半玩半志愿服务”的项目本来就不是真正的志愿者活动,当然无法帮助到学生们的留学申请。相反,它容易让学校感受到‘作秀’。”资深留学顾问胡老师告诉我们,国内留学中介行业鱼龙混杂(泥沙俱下),很多低水平的留学中介自己都搞不明白义工旅行是什么、对申请学校到底有没有用。

  然而,尽管义工旅行并非真正的志愿者工作,它的存在却不是没有意义。

  TCEC的多迪觉得对国际志愿者不用有什么要求,因为他们本来就是来体验的。而他们对于大量中国志愿者的到来,表示非常开心,因为这带来了大量的经济收入去支持这个机构的运转。

  一名国际志愿者半天的志愿服务需要缴费十五万印尼卢比(约合75元),一周五天即为七十五万印尼卢比(约合375元)。而在暑假旺季,一家中国义工旅行公司每星期送来TCEC的中国志愿者数量就可以达到50-100个,“我们的海龟保护基地依靠捐赠来维持活动,而每年中国志愿者占这里所有志愿者人数的70%, 这样一笔收入对我们来说是必不可少的。”

 图像 

在海龟保护基地TCEC,工作人员正在对海龟的基本信息进行讲解

  希望种子孤儿院的负责人阿茶亦有同感。每名国际志愿者一周要交给他们的项目费(包括部分餐饮和交通,不包括住宿)约两百万卢比(约合1000元)。孤儿院每年总收入的60%是来自于世界各地志愿者的缴费与捐助。其中,中国志愿者贡献了志愿者活动总收入的60%。

  除了给本地公益组织带去经济收入,义工旅行作为一种新型旅游形态,跟中国传统的旅游形式比,也有一些优势。

  “很多中国旅游团的游客在巴厘岛会有一些不太好的行为,例如大声喧哗、不讲文明,”乌达雅纳大学旅游系教授衫德拉讲到,有的当地酒店告诉他,新兴的中国游客往往会影响到他们传统的欧美游客的体验,以至于他们要把中国游客和欧美游客安排到酒店的不同区域。而作为自由行游客的义工旅行者往往素质更高,更注意自己的行为,也往往能更理解和尊重当地的文化。

 图像 

调研中,作者在乌达雅纳大学了解旅游专业的教授对义工旅行的看法

  戴维是巴厘岛旅游局的大中华区负责人,他觉得义工旅行是一种很棒的旅行方式,“比起普通旅游团的游客,他们能更深入了解巴厘岛文化与本地人的生活并帮忙分享与传播。”

  当黄泓翔代表中南屋在巴厘岛珊瑚保护中心(CTC)访问并洽谈项目合作时,CTC的负责人瑞丽为第一个中国合作方的到来感到兴奋。而她兴奋的理由也与戴维有几分相似:“我们很希望更多的中国人到CTC进行有教育意义的旅行,学习珊瑚保护、海洋保护的知识,并且作为宣传大使把我们希望传播的故事传达回去。”

  “不能让外国游客再看到中国游客踩在珊瑚上了,同理也不能让外国志愿者再看到中国志愿者扔小海龟了。”黄泓翔苦笑。(任真摘)

品牌项目 更多>>
“蓝天下的至爱”系列慈善活动

“蓝天下的至爱”系列慈善活动

“蓝天下的至爱”品牌诞生于1995年,作为上海慈善领域历史最为悠久的 项目之一,经过25年的实践,已成长为集规律性和互动性、成长性和品 牌性、传播性和系统性为一体的慈善项目,并获得多项荣誉,在全国都 产生了深刻...

联系方式
上海市慈善基金会

地址:淮海中路1253号

电话:021-64334343 邮编:200031

上海慈善网

地址:淮海中路1273号9号甲

邮编:2000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