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慈善行动 >> 慈善义卖 >> 高校爱心屋 >> 爱心屋简介
 
爱心屋简介

  一、上海高校“慈善爱心屋”建设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

  上海高校“慈善爱心屋”已走过四年历程,历经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初创阶段。

  2005年11月,经上海市慈善基金会普陀区分会和上海慈善物资管理中心以及华东师大的积极探索,在华东师范大学筹建了一个慈善物资捐助平台——“慈善爱心屋”,同时设立了经常性社会捐助接收点,组建了慈善义工队,为上海慈善事业在高校拓展和延伸开创了先河。“慈善爱心屋”一成立,得到了校内师生和社会上企业、团体的积极支持。学校师生纷纷捐赠衣被和学习用品,学校的党团组织还认购了专柜,捐赠物品。一些企业也积极前来捐款捐物。“爱心屋”将学校师生以及企事业单位捐赠的物品以超市开架的形式陈列,贫困的学生凭学校发放的爱心券在“慈善爱心屋”内自主选取各自所需的物品。这种直接面向贫困学生的捐助方式受到捐赠者和受助者的欢迎。

  为总结华东师大“慈善爱心屋”的工作经验,2006年5月11日,市慈善基金会与市科教党工委在华东师大召开了“慈善爱心在上海——华东师大“慈善爱心屋”现场经验交流会。市委殷一璀副书记到会并讲话,充分肯定了“高校慈善爱心屋”是高校帮困助学、慈善育人的新模式。希望各高校积极创造条件,筹建“慈善爱心屋”,开展各项慈善活动,促进慈善育人的工作。

  第二阶段,拓展阶段。

  华东师大的现场经验交流会在上海高校中引起了较大反响,高校“慈善爱心屋”在外延和内涵上都有很大拓展。

  一是在外延上数量不断增加。2006年下半年以来,上海大学、复旦大学、东华大学、同济大学、上海工会管理学院、上海海事大学、华东理工大学、上海中医药大学、上海理工大学、上海电机学院、上海高校后勤服务先后建立了“慈善爱心屋”。最近,上海第二工业大学、上海科学技术职业学院、上海立达职业技术学院、上海电力学院等已和市慈善基金会建立了联系,正在积极筹建“慈善爱心屋”。目前,全市已有11所高校建立了“慈善爱心屋”,4所高校正在筹建中。

  二是在内涵上服务和活动项目不断丰富。高校“慈善爱心屋”除给贫困学生发放实物外,还精心设计了面向广大学生的公益服务和活动项目。同济大学“慈善爱心屋”不仅有爱心领用区,还开辟了公益服务区,在这个服务区里,设立了“图书漂流”书架,高年级学生捐出书籍,经分类整理后上架,让贫困学生领取;还有“碟碟不休”活动,只要捐出3张碟片,就可以借看其他碟片;“一心一艺”专柜,将学生捐出的参加学校艺术作品大赛的艺术品进行义展、义卖;在“信息快车”上学生可领取报刊阅读,也回收废旧报刊;在“爱心回音壁”里,设置了爱的希望、心的呼唤、真情感言、金玉良言等板块,让学生留言张贴。这些项目的推出,使“慈善爱心屋”成为不仅仅是贫困学生、也是广大学生常常光顾的地方。上海工会管理学院等“慈善爱心屋”开展了“心愿树”活动,让贫困学生或其他有困难的学生将自己的心愿贴上“心愿树”,由学校教师和同学去帮助实现心愿,融洽了师生之间与同学之间的关系。

  第三阶段,是进一步深化阶段。

  一是组建沙龙,开展校际交流。

  建立“慈善爱心屋”,开展慈善活动的各个高校,要求进行慈善工作交流和探索的愿望十分强烈。今年4月,上海慈善物资管理中心与华东师大慈善工作站的同志一起商量,提出了开展慈善沙龙活动的倡议,得到了高校的积极响应。4月28日,由华东师大承办的上海高校第一期慈善沙龙在华东师大闵行校区举行,与会同志参观了“慈善爱心屋”,观看了短片《上海高校慈善爱心屋巡展》,华东师大对开展慈善活动的情况作了专题介绍,其他院校也作了交流发言。讨论并通过了《上海高等院校慈善沙龙活动办法》,建立了有华东师大、复旦、同济、东华、上大5个高校组成上海高校慈善沙龙工作小组,华师大为组长单位。活动后还编发了《上海高校慈善工作动态》。参加慈善沙龙的单位除已建立“慈善爱心屋”的高校外,还邀请了正在积极筹备慈善工作站的高校和上海高校后勤产业党委组建的慈善工作站参加。

  市慈善基金会的老领导陈铁迪同志一贯重视和推动高校的慈善工作,对高校慈善沙龙的举办给予热情的关注和大力支持,批示“要积极支持,加以指导,使之能经常化。”

  至今,高校慈善沙龙已举办3期,每期沙龙活动,除了对承办院校的慈善工作进行考察交流外,还分别围绕“高校慈善与社区”、 “高校爱心屋的物资帮困、精神援助和发展支持”等主题进行专题研讨,以不断促进和完善高校慈善活动的长效机制和提高工作实效。12月,将在复旦大学“慈善文化周”中举办第4期沙龙活动,活动的主题是“高校慈善组织与慈善活动育人功能的拓展”

  二是工作体制机制创新。在去年10月14日召开的市慈善基金会理事长办公会上讨论了高校“慈善爱心屋”建设的相关工作,为了进一步优化高校慈善爱心屋工作的机制、体制,我们建议组建高校慈善工作站,通过这一平台,对“慈善爱心屋”、经常性社会捐助接收点和慈善义工队等慈善理念、慈善文化的传播以及慈善育人等各项慈善活动进行统筹协调。高校慈善工作站接受市教卫党工委、市教委和各高校党委的行政领导,在业务上受市慈善基金会的指导。这个建议得到了市教委和有关高校的积极支持。市慈善基金会与市教委有关部门在总结高校慈善活动实践的基础上,起草了《上海高校慈善工作站指导意见(征求意见稿)》,并得到了大家的认可。现已编印在今天大会的会议资料《上海高校慈善工作指南》这本小册子中,供高校在开展慈善活动中试行和参考,希望在今后的实践中不断完善。

  高校“慈善爱心屋”在发展过程中得到了市教卫党工委、市教委的积极支持和指导,得到了市委和国家教委的肯定,社会各界也给予了热情关注和积极支持。全国有40多家媒体对“慈善爱心屋”进行了报道。2007年5月9日,时任中共上海市委书记的习近平同志视察了华东师大“慈善爱心屋”,给广大师生和慈善工作者以极大的鼓舞。

  上海高校“慈善爱心屋”已成为上海慈善事业的一个新的品牌。今年,高校“慈善爱心屋”的帮困助学服务荣获了上海市民政系统“创建文明行业十佳服务品牌”,还被中华慈善总会授予了“中华慈善突出贡献项目奖”。

  二、高校慈善工作在创新中形成特色

  上海高校慈善活动的实践有效促进了慈善育人工作,成为高校德育工作的一大亮点,赢得了广大师生的好评和积极参与,取得了很好的社会影响。高校学生参与慈善活动,为上海慈善事业的发展增添了一支生动、活泼、极富生命力的有生力量,必将为推动上海乃至全国慈善事业的发展谱写新的篇章。4年实践,已凸显出三个特点。

  1、搭建捐助平台,让双方满意

  高校慈善工作站通过经常性社会捐助接收点,接收广大师生和社会各界捐赠的慈善物资。同时,又通过“慈善爱心屋”积极开展对贫困学生的实物救助。这一捐助平台的搭建,扩大了募集渠道,受到捐助者和受助者的欢迎。

  一是就近捐赠,捐赠者方便。捐赠接收点就设在学校内,方便了捐赠者,学校师生和附近居民纷纷向“慈善爱心屋”捐赠衣被和学习用品;每年毕业生离校前,各学校“爱心屋”都发动毕业生捐赠使用过的电脑、自行车、书籍以及生活用品,毕业生纷纷响应,这样,既增加了帮困物资,使物尽其用,又宣传了慈善理念和环保理念。

  二是爱心专柜,捐赠者放心。“爱心屋”设立了爱心专柜,捐赠单位可以在爱心专柜上冠名。学校的党团组织以及后勤集团纷纷认购,一些企业对这种直接面向贫困学生,看得见,摸得着的捐助形式很认同,很放心。蜂花、高露洁、花王、联合利华等公司定期捐赠日用洗涤、护肤等用品,放在其认购的爱心专柜上供经济困难学生凭券领用。

  三是自主选择,受助者舒心。“爱心屋”根据接受的捐赠物资的数量和品种以及贫困学生数量和需求,发放爱心券或在网上发布信息,学生凭券选取各自所需的物品,受助学生说“这种静悄悄的送温暖方式让我们享受自尊。”

  上海慈善物资管理中心按照“物尽其用,造福于民”的慈善物资管理要求,经市慈善基金会批准,多次向高校“慈善爱心屋”资助和发放了适宜高校帮困助学的各类生活用品和学习用品,积极支持了高校的慈善救助工作。普陀、徐汇、闵行、松江等区分会也尽其所能,对辖区内的高校进行了资助。捐助渠道的拓展,大大增加了捐赠量,使更多的学生得到了实实在在的帮助。

  2、注重人文关怀,助学生成才

  帮助学生成才,是帮困助学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高校慈善工作在这方面作了有益的探索,取得成效。比如,华东师大“慈善爱心屋”与IBM(中国)公司联手,成立了互动学习中心,去年,第一期培训针对学员的特点及需求,推出了“7C”人才培养计划,着力培养学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能力和素质:Confident信心、Communication沟通、Competence能力、Cooperation合作、Competition竞争、Career职业和Commonweal公益。中心开设了领袖讲堂、技能培训、企业见习、电影沙龙、英语角、公益服务等各类活动,还将京昆曲艺、交响乐欣赏等高雅艺术引入校园,丰富学员的课余生活。帮助学员提高自信心,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培养沟通能力、团队合作能力、职业能力等。今年的第二期培训,增设了求职面试讲座,组织学员参观IBM(中国)公司亚太总部,感受企业氛围,增强学生的求职能力。东华大学在贫困新生报到时,在为贫困生特设的绿色通道处,安排经验丰富的心理咨询师参与办理入学报到手续,在学生不知不觉中进行有意识的观察,以主动提供心理上的帮助和支持。从物质助困发展到人文关怀、精神助困,是高校慈善育人工作在创新中的一个鲜明特色。

  3、弘扬慈善文化,促校园和谐

  各高校积极运用“慈善爱心屋”这一形式,开展慈善文化的宣传活动,成为广大师生积极投身社会公益活动,推动慈善育人、构建和谐校园、文明校园的平台和基地。东华大学就把“慈善爱心屋”和学校的勤工俭学等综合起来打造成学校的“慈善育人基地”。复旦大学“慈善爱心屋”自2007年起每学期开展“慈善文化周”活动,至今已举办五届。通过举办慈善讲座、慈善义工风采展、手语学习班,以及设立慈善爱心墙等丰富多彩的活动,吸引更多的师生关注慈善事业,关爱弱势群体。“慈善文化周”活动象火种,点燃了复旦的爱心之光,让整个校园洋溢着“予惠与人,余乐于己”的暖意。上海大学精心组织“感动上大,让爱延续”系列主题活动。通过“让爱启航”、“ 让爱传递”、“ 让爱回家”等活动,让上大学子感受爱的熏陶,经历爱的轮回。

  高校在慈善活动中,纷纷建立了慈善义工队,目前14所高校慈善义工队已登记的师生有3000多名,其中1000名已获领义工证,参加各类义工服务的将近6000人,成为上海慈善义工总队下属的一支生力军。高校义工队积极参与“慈善爱心屋”和经常性捐助接收点的管理和服务,开展心理疏导活动;对老教授、老教师进行家访和在生活上予以关心;与区慈善分会联系,走出校门,参与社区慈善活动,为老人服务,到民工子弟学校和智障学校去助教。去年抗震救灾期间,高校的慈善义工主动请缨,来市慈善基金会,帮助接收市民的捐款、捐物,整理打包救灾物资。上海大学和复旦大学分别为慈善义工总队开发设计了“慈善义工信息管理网络”和义工培训电子幻灯片。有5个高校的慈善义工还参加了两届“慈善之星”评选的选票统计工作。大学生在学习科学知识的同时,通过参与慈善义工活动,收获知识,锻炼能力,享受了付出的快乐,学会了奉献,懂得了感恩。特别是许多受助学生参加慈善义工活动后,增加了自信,表达了积极回报社会、回报人民的心愿。高校慈善义工活动,不仅是和谐校园中一道亮丽的文化风景线,也为发展上海慈善事业,促进和谐社会作出了有益贡献。从已建立“慈善爱心屋”的十几所高校来看,通过实践,对慈善育人的重要性取得了共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