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援疆教师为喀什四县教育留下宝贵财富
不同尝试相同初心,打出教育援疆组合拳

2019年7月19日9:31 来源:文汇报 选稿:马芸

  喀什,全称“喀什噶尔”,维吾尔语意为玉石集中之地,作为古代丝绸之路沿线的重要枢纽,这里历来是各方文化交流之所。如今,这里的文化交流有了一种新的诠释:教育援疆。自2010年开展对口帮扶至今,在上海教育援疆的大力支持下,喀什地区巴楚、莎车、泽普、叶城四县教育水平已有显著提升。

  日前,记者走访了部分上海对口援助的喀什学校。上海“组团式援疆”在不同地区实践中,各有不同的成功尝试。

  不同的组团尝试,因地施策

  上海对口支援的喀什四县情况不尽相同。目前,在喀什共有222位上海援疆和支教教师。因地施策是上海教师援疆的特色。

  “虽然没有拼音,但同学们每个字都记住了,老师给你们点赞!”叶城县第二小学教师毛晓婧正在给一年级学生上语文课。在这位上海市宝山实验小学校长李跃平“高徒”的课堂上,学生们分外踊跃,分段朗读时举手报名学生之多,让老师都犯了难。这所数一数二“小”的学校,也是当地“数一数二”的小学。

  在这所受援学校,上海援疆的“组团”体现方式是“互联小组”。上海援疆教师与当地教师结成了互联小组,比如在语文教学中,上海教师带去了“随文识字”的教学经验,让当地教师惊叹“原来语文课还可以这么上”,叶城二小的语文教学水平也因此得到快速提升。

  上海教育援疆过程中,“组团”的落实方式也因地而异。泽普五中副校长、上海市第九批援疆干部肖明华说,“组团”经验从大到小,分成了三层内涵:小组团,即是援疆教师的内部分工形成教学团队;中组团,则包括与当地的嵌入式合作,形成校间组团;大组团,则是导入后方资源,将后方与前方有机组合。

  泽普全县的四所初中,坐落于同一片园区。四所学校中,泽普四中、泽普六中都有上海市第九批援疆教师任职,每当与上海教师共同开展教研活动,则由泽普五中牵头,联系协调其他三所学校相关教师共同参与;如果有与上海后方“万里同课”等活动,也是四校师生共同参与,真正做到资源共享。

  前方与后方的这种“大组团”,在喀什大学有着更直观的体现。在喀什大学工作的第九批上海援疆教师只有10人,但“组团之后”他们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开设了26门课程并且每周授课达82课时,上课之余每位教师还至少带教两个“徒弟”。支持还来自上海——喀什大学引进了上海高校的186门慕课,6500人次学子受益于此,其中更包括了62门成建制课程,相当于额外引进了两个半以上工作团队,大大丰富了喀什大学的课程资源。

  不变的组团初心,为新疆留下些什么

  走访中,最让人触动的还是上海教师援疆的初心。从上海奔赴万里之外的西陲,内心的火热让他们克服了不同环境造成的不适应。援疆教师的心中从来不缺激情。上海市第九批援疆教师、任教喀什大学的米红林说:“这里是祖国最需要我们的地方。”

  激情背后,有着各种牺牲。上海电力大学的马勇在谈到妻子前往英国时,“凌晨三四点的飞机,两大箱一小箱行李,但没人去送她”,近乎哽咽,对与妻子长期离别的愧疚溢于言表。他的“徒弟”郭秋生则补充道,“中午常常会有学生来找马老师请教问题,但是这个时间一般是他和远在英国的妻子微信交流的时间。不过,只要学生来,马老师总是学生第一。”看到自己带教的两个“徒弟”在代表学院参加青年教师教学比赛中双双取得佳绩,马勇感到巨大的满足:“我们的初心就是要回答两个问题:援疆期间干什么?走了之后留什么?”

  一批批上海援疆教师,怀着崇高的家国情怀为南疆的教育事业无私付出,其中甚至有教师出发前一天刚做了全身麻醉的手术,但依然坚持奔赴教育援疆前线。这种付出,凝结为学生们脸上的朵朵笑靥,化作宣纸上一行行“沪喀一家亲”,终将留下一支“带不走的当地教师队伍”。泽普二小校长杨静就感慨万千:“援疆老师真的非常辛苦,他们离开了自己的亲人离开了优越的工作环境,来到我们偏远的小县城,我们没有理由不去努力工作。”

品牌项目 更多>>
“蓝天下的至爱”系列慈善活动

“蓝天下的至爱”系列慈善活动

“蓝天下的至爱”品牌诞生于1995年,作为上海慈善领域历史最为悠久的 项目之一,经过25年的实践,已...

联系方式
上海市慈善基金会

地址:淮海中路1253号

电话:021-64334343 邮编:200031

上海慈善网

地址:淮海中路1273号9号甲

邮编:2000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