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月6日6:05 来源:公益时报 选稿:马芸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构建初次分配、再分配、第三次分配协调配套的制度体系。引导、支持有意愿有能力的企业、社会组织和个人积极参与公益慈善事业。
2022年1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扩大内需战略规划纲要(2022-2035年)》。纲要提到,我国经济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发展要求和发展条件都呈现新特征,特别是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总体上已经从“有没有”转向“好不好”,呈现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特点。扩大内需战略是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的现实需要。
纲要强调,正确处理效率和公平的关系,完善收入分配格局,构建初次分配、再分配、三次分配协调配套的基础性制度安排。重视发挥第三次分配作用。发展慈善事业,建立健全慈善事业发展体制机制,规范培育发展慈善组织。完善慈善褒奖制度,引导支持有意愿有能力的企业和社会群体积极参与公益慈善事业。
这一切,再次为我国慈善事业的发展指明了道路和方向,也是国家层面对慈善事业作用发挥提出的最新期望,为行业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作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以及慈善事业构成的重要主体,广大社会组织也再次被赋予新的重任。
事实上,自2022年以来,从国家层面到地方政府主管部门,都在不断完善社会组织领域相关政策法规,积极引导社会组织健康发展,促使社会组织发展进一步从注重数量增长向注重质量提升转变。与此同时,社会组织作用发挥也不断被提升到新的高度,在深度参与乡村振兴、助力高校毕业生等群体就业、有效提供公共服务以及参与创新社会治理等国家战略和重大社会议题面前,取得了一系列新的成就,用实际行动践行着中国特色社会组织发展之路。
发展环境持续优化
2022年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发展社会工作,支持社会组织、人道救助、志愿服务、公益慈善等健康发展。与2021年相比,2022年政府工作报告再次强调了“健康发展”。这意味着,国家层面对社会组织等领域的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要发展,还要健康发展;不仅要有数量,更要有质量。
2022全国民政工作会议强调,要加强党的领导和党的建设,持续推进社会组织党组织从形式覆盖到工作覆盖转化。推动健全综合监管体制,强化全流程监管。推动社会组织健全内部治理机制。进一步推动落实政府购买服务、税收优惠等政策,引导支持社会组织更好发挥优势作用。
这一年,《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工作报告》将修改慈善法列入预安排审议40件法律案之一,这是自2020年慈善法执法检查报告提出适时修改慈善法之后,修改慈善法首次被列入全国人大常委会当年主要任务。
2022年年中,民政部办公厅发布《民政部2022年度立法工作计划》。根据全国人大常委会2022年度立法工作计划和国务院2022年度立法工作计划,结合民政事业发展需要和中央巡视整改要求,民政部2022年立法工作具体安排包括四件法律、三件行政法规和三件部门规章,其中包括制定《社会组织名称管理办法》。
在社会组织管理方面,民政部推动建立了行业协会商会改革发展部际联席会议制度,组织召开深化行业协会商会改革工作交流座谈会,持续开展行业协会商会乱收费专项清理整治“回头看”,推动各级行业协会商会通过减免、降低、取消和缓缴收费等方式减轻企业负担,社会团体分支(代表)机构专项整治行动基本完成。
在此背景下,各地也陆续完善并出台相关法律法规,如《上海市慈善组织认定和取消认定暂行办法》《重庆市慈善条例》《河北省慈善事业促进办法》等相继出台,对网络慈善、个人大病求助等内容做出了具体规定,为各地社会组织及慈善事业的规范发展提供了基本制度遵循。
此外,2022年以来,民政部及各地民政部门联合公安部门等各方力量,持续开展打击整治非法社会组织工作,形成合力,陆续查处并取缔了一些非法社会组织,关停了一些非法社会组织网站,为社会组织健康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和空间。
作用发挥进一步拓展
2022年,民政部官网发布的最新数据显示,截至2021年年底,全国共有社会组织90.2万个,比上年增长0.9%;吸纳社会各类人员就业1100万人,比上年增长3.6%;全国社会组织捐赠收入1192.5亿元,比上年增长12.6%。
数据不断增长的背后,是社会组织作用发挥不断深入拓展的现实需求。2022年以来,在新的发展形势和任务目标的要求下,广大社会组织持续发力,在参与经济社会建设、提供公共服务、助力乡村振兴及社会治理等众多领域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2022年年初,民政部、国家乡村振兴局联合发布关于动员引导社会组织参与乡村振兴工作的通知;2022年5月,两部门又联合印发《社会组织助力乡村振兴专项行动方案》,为广大社会组织参与乡村振兴指明了方向。此后,全国多地也陆续出台政策措施,引导和鼓励社会组织参与乡村振兴事业。
2022年7月,教育部、民政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联合印发通知,要求各地把促进高校毕业生等群体就业摆在社会组织工作更加突出位置。这不仅对社会组织自身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为其进一步发挥服务社会的作用提供了广阔空间。
可以说,积极响应国家重大发展战略、主动回应社会发展关切、汇聚各方力量共同参与,成为2022年社会组织发展中一个显著的特点。
这一年,广大社会组织持续在应急救灾、儿童福利、教育事业、社会治理等多个领域发挥作用。值得一提的是,作为将社会组织作用优势落实到“最后一米”的重要力量和抓手,社区社会组织的作用也进一步得到重视。在实践层面,多地民政部门陆续出台具体政策措施,进一步推动社区社会组织发展。如安徽铜陵、江苏苏州等地通过设立社区社会组织培育发展观察点等方式,探索社会组织发展新路径新模式。
2022年8月,民政部、中央文明办联合发布关于推动社区社会组织广泛参与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的通知,引导社区社会组织充分发挥贴近群众生活、了解群众需求、服务灵活高效等优势,助力拓展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社区社会组织的作用被提升到新的高度。
共建共享渐成行业共识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以及更多互联网平台的加入,公益的效率、透明度和参与的便利性都大幅提升,表现形式也越来越多样化。得益于这样的变化,公益正逐渐成为很多人的生活方式。于广大社会组织而言,在数字技术的加持下,如何进一步提升自身的公信力和影响力、服务更多受益群体,成为摆在眼前最新的任务和挑战。
民政部发布的数据显示,近三年来,每年都有超过100亿人次点击、关注和参与互联网慈善。仅在2021年,我国就有超过100亿人次点击、关注和参与互联网慈善,通过互联网募集的善款接近100亿元,较2020年增长了18%。另据统计,从2016年到2022年9月,30家互联网公开募捐信息平台累计带动超过510亿人次网民参与,累计募集善款达350亿元。
腾讯“99公益日”、阿里“95公益周”、微博“人人公益节”、字节跳动“DOU爱公益日”……越来越多的企业、平台和机构开始积极推动公益慈善与互联网深度融合,通过数字技术实现共创、共建、共治、共享的新公益,并逐渐深入社会经济发展的各个领域,展现在你我面前。
2021年3月,中国红十字基金会启动“应急救护一体机”项目,在公共场所配置急救设备、开展群众性急救知识技能普及活动。截至2022年12月,中国红十字基金会携手社会各界爱心力量在全国多个省份学校、社区、企事业单位、交通站点等场所安装2700余套应急救护一体机,日均直接覆盖保障100余万人。同时,“红十字急救宝”微信小程序正式上线,实现了AED与急救志愿者信息联通,构建了区域化AED地图等数字化系统。
2022年4月,由国家乡村振兴局指导,腾讯公益慈善基金会联合中国乡村发展基金会(原中国扶贫基金会)发起的“活水计划—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基层社会组织赋能行动”正式启动。
该项目面向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首批遴选80个基层社会组织,通过资金、技术、资源等多方位支持,系统解决基层社会组织存在的资金有限、人才匮乏、筹资能力不强、专业能力不足、管理能力不足等问题。同时,项目将通过三年时间,为乡村振兴重点县培育起一批扎根本地的规范化、专业化发展的社会组织。
在2022年8月底举行的全国首届社会工作助力乡村振兴大会上,阿里巴巴公益基金会联合中国社会工作联合会、麦田教育基金会、深圳龙祥社工服务中心等不同机构,于“95公益周”之际发起“全国流动和留守儿童安全保护项目”。此次多方合作也可看作是社会组织携手助力公益事业发展的一个案例。
这些案例也足以证明,联合、赋能正逐渐成为社会组织间的共识。
2022年是一个特殊的年份,新的时代发展背景对广大社会组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期望。在重视程度不断提升、角色作用不断拓展的前提下,广大社会组织更应紧跟时代潮流,主动响应国家发展战略,乘势而上,积极作为,努力实现自身和行业的高质量发展。(皮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