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5月20日14:38 来源:上海市慈善基金会浦东新区代表处
“我们不需要特殊照顾,只需要一个被看见和融入的机会。”在第35个全国助残日,二十多组孤独症家庭走进临港新城,开启一场6公里CITYWALK。这场串联科技、生态与艺术的对话,作为“哆啦‘星’梦孤独症关爱服务项目”的系列活动之一,由浦东新区民政局、上海市慈善基金会浦东新区代表处、深呼吸公益共同发起。它不仅是一次浸润心灵的自然疗愈之旅,更是一场对城市无障碍环境与人文关怀的深度探索与实践。
第一幕:滴水湖·城市与自然的共生课堂
莫比乌斯桥:数学之美与生命循环的隐喻
孩子们用手用脚步丈量莫比乌斯桥的弧度,轮椅友好的木栈道让行动不再受限。一位城市规划师感慨:“真正的无障碍,是让差异成为风景。”
活动结束后,一位妈妈与我们分享:“孩子回家后用乐高搭建了一座莫比乌斯桥,说‘这样快乐就不会断掉’。”这座以拓扑学为灵感的桥梁,悄然成为孩子们理解“永恒”的启蒙课,让抽象的数学概念化作温暖的情感寄托。
24小时美术馆:钢铁的诗意与城市的呼吸
在《云端之翼》雕塑前,孤独症小宝反复抚摸着青铜翅膀,喃喃自语:“鸟儿飞走了,但歌声留在风里。”100余件户外雕塑组成的“城市声音博物馆”,激发了孩子们无限的创造力。他们用身体摆出“浪花”“飞鸟”的造型,以独特的方式诠释着对美的感知。
临港之门:贝聿铭的几何诗学
徒步途中,孩子们仰望着临港之门(中银金融中心)的流线型轮廓。这座由贝聿铭以“水滴入湖”为灵感设计的建筑,以双塔交叠的几何形态诠释着“开放与连接”。一位妈妈回忆道:“孩子指着建筑问‘为什么桥像海浪?’那一刻,我在他眼中看到了从未有过的好奇与光芒。”这座曾被戏称为“水怪”的地标,此刻成为了自然与科技对话的生动注脚。
第二幕:四季花港·生态疗愈的沉浸式课堂
热植园探秘:热带雨林的生存智慧
在四季花港的热植园深处,一座“植物时光机”静静伫立。这里不仅弥漫着热带雨林的蓬勃生机,更陈列着跨越数亿年的远古植物化石,构成一部无声的进化史诗。古蕨类化石墙、银杏与银杉的活化石、叠层石化石群……一位妈妈驻足化石墙前,不禁感叹:“原来孩子爱看的《侏罗纪世界》,源头就在这些沉默的石头里。”
在食虫植物剧场,孩子们瞪大好奇的眼睛,专注地观察着猪笼草的蜡质唇缘。志愿者耐心讲解:“它用甜蜜陷阱捕虫,是为了在贫瘠土壤里活下去。”这些奇妙的植物,让孩子们看到了生命顽强的另一面。
采摘园实践:从土地到餐桌的可持续对话
在采摘园,番茄藤蔓沿着垂直支架蜿蜒生长,展示着立体种植技术的魅力。志愿者向孩子们介绍无土栽培的现代农业科技:“植物喝的是循环再生的‘海绵水’。”在这里,孩子们不仅体验到采摘的乐趣,更感受到科技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
玫瑰秘境:香气里的勇敢探索
孩子们走进玫瑰秘境,近距离观察不同品种的玫瑰。从重瓣的“朱丽叶”到散发着独特香气的“冷美人”,他们用指尖轻触花瓣,感受着不同的肌理。志愿者讲解现代玫瑰育种技术:“这些玫瑰经过基因改良,刺变得像小绒毛,但香气更浓郁!”一位孤独症男孩举着玫瑰,开心地说:“像妈妈的香水!”这一刻,玫瑰的芬芳化作了爱的语言。
第三幕:艺术疗愈·未被定义的表达课堂
艺术疗愈:用色彩叩响星辰
俞老师团队引导孩子们在30㎡的可循环画布上自由创作。有的小朋友画下心中的伞,并写下稚嫩的诗句:“月亮弯弯,金小朋友开心高兴”;有的描绘出一家五口温馨的画面,还有他心爱的蚕宝宝和桑树;更有孩子与俞老师十指相触,留下“共生掌印”。这些融入植物脉络与童趣诗句的画作,年末将汇编进《星星的色彩》公益画册,成为自然美育的珍贵教材。一位妈妈哽咽着说:“孩子回家后一直摆弄手指,说‘俞老师教我用皮肤画画’。”俞老师感慨道:“每一笔都是孩子与世界的密码交换。”
特别观察:疗愈是双向的旅程
在柔软的草坪上,家长们分享着内心的感悟:“第一次放下焦虑,静静看孩子观察蚂蚁搬家,才发现自己也需要这样的停驻。”这场活动不仅治愈了孩子,也让家长们在陪伴中获得了心灵的慰藉与成长。
尾语:当他人谈论助残日时,我们在向往什么?这绝非简单的“陪伴出游”,而是一场关于城市包容性与生命可能性的深刻对话。当孩子们用沾满泥土的手触碰番茄藤蔓,当家长们在草坪上绽放出久违的笑容,当莫比乌斯桥的纸条愿望链成为城市独特的风景——我们终于明白:真正的助残,是让每个生命都能找到与世界对话的方式,让城市成为承载多元生命精彩的温暖家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