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忘初心 仁心常在——记百岁慈善老人潘晋尧

2024年5月14日11:04 来源:上海市慈善基金会奉贤区代表处 作者:汤朔梅

  过百岁还热衷于做慈善。他就是潘晋尧,一百零二岁。

  进病房,见他正拿着放大镜在报纸上寻找什么。 陪同前往的毛春红——老人的孙媳说,他除了关心时事,就在找哪里发生了灾难,有哪些人有困难需要资助。

  毛春红大声招呼。老人耳背,遂戴上助听器。话题就由看报切入。我问老爷子读几年书?他说当年家里穷,饭都吃不饱,没上过一天学堂。现在能看报,能写写,都是党的培养和工作的锻炼。我向他翘大拇指,他笑得很舒坦。

  除了耳背,他思路清晰。回首往事,记忆历历。老人一九二三年一月一日出生,一九四一年八月十五日加入中共地下党,那年十八岁。至今已有八十三年党龄。那是抗战时期,他作为党的通讯员,经常给浦东淞沪支队送信。参加锄奸除恶霸,抗租抗税,发动农民的活动。解放后,他一直在公社、县属企业、商业系统、“五四”农场担任领导职务。如今已离休40多年。

  他记忆犹新地回忆当年抗战、解放战争的经历,最后说,当年在党组织领导下,历尽艰辛,冒杀头的危险,就是为劳苦大众翻身解放。然后话锋一转说,现在我老了,我们的社会有了大发展,而我已不能再做些什么了。但看到还有因特殊原因而困难的人,心里总不是滋味。总想为他们做些什么。党教育我们关心群众,作为党员,我一直牢记着。这样我就做起了慈善。其实,潘晋尧做善事,就是共产党的初心所致。

  一、初心使他走进慈善行列

  潘晋尧清楚地记得,那是2001年,村里开党员大会,村书记说,村里一个老人最近脑溢血,治疗费一下子用掉六万。提议党团员捐款。党员每人捐一百元。老人当时身上只有十元,他当场捐十元后,再回家拿来百元。第一次捐款,他捐了一百十元。由于发动党团员,捐款解决了那家的困难。那户人家感激不尽。潘老觉得心理很舒坦。从此,他产生了一个念头,他觉得自己还能老有所为——那就是帮助贫困的人家。那年他已七十八岁。

  于是,他把目光集中在这样的人家。他从各种渠道打听这类信息。一次,打扫卫生的阿姨告诉他,有一个老人很苦。她与前夫生了三个子女,改嫁后又生了三个。现在老了,儿女们生活条件不好,她独居,每顿几乎都是茶淘饭,买不起菜。潘老知道后,就赶了好几里路,去看望。那老人眼瞎了,坐在门口的凳子上,潘老给了八十元。过了一段时间,他再去看那老人,再给她一百元。那瞎眼老人千恩万谢,说以后不要再给了,这些钱足够她一年的买菜花费。这些钱要苦熬一年,潘老听了心里难受。说不要紧的,我还会来看你。我们大家都是苦出身。那老人知道是谁在关心、帮助她,逢人便说。传到潘老耳朵里,他心里热乎乎的;自己只尽了绵薄之力,可受助的人却时时记得。这不仅是钱的问题,而是通过这样的举动,暖了一批人的心。这就是社会的进步,这就是我们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从此以后,他到处打听村里哪家有困难。他盯住村支书,一方面他有组织观念,另一方面,村支书了解全村的情况。三四年间,潘老从自己的民福村开始,逐步发展到四团镇的十四个村。134户人家,共送钱物67400元。这些年来,潘老共资助这样的困难户,共252100元。自2002年起,潘老每年去敬老院慰问,给平安镇、四团镇两个敬老院送重阳糕,送慰问品,高温季送习惯,后来送现金,累计54500元。2022年9月,他向慈善基金会捐赠5000元,用于四团镇圆梦行动。

  潘老说,自己这样做了,感觉心里很温暖。

  二、善举无止境,慈善永远在路上

  在关心贫困老人的过程中,老人发现一些贫困家庭的小孩读书遇到经济困难,想想自己小时候读不起书,他于是同时开始了对这类家庭的资助。有一个家庭,那女孩只有爷爷奶奶,没有爸爸妈妈,老人都上了年纪,供不起她读书。潘老就从初中开始,不间断给她资助,一直供到她大专毕业。后来知道,那孩子是爷爷奶奶在路边捡来的。这一供,前后资助了20000多元。2004年,民福村的一个学生家庭困难面临辍学,他送去4000元,连续四年,共捐助7800元;三团村的一个学生从高中到大学毕业,共捐助29000元。

  还有一个女孩,如今已大学毕业,在担任小学教师。她父母是聋哑残障人士,就靠残障的补助勉强过日子。潘老知道后,就义不容辞地资助她到师范大学毕业。如今的她,很懂得感恩,每年会带了礼物来看望这个老爷爷。潘老也会对自己的孙女一样,给压岁钱。这融融情谊,就像一家的祖孙俩。老人看到她已成材,非常高兴,以此为自豪。

  潘老先后结对帮困学生32位,共出资252100元。他说,自己小时候家里穷,自己和大多数人一样读不起书。当年参加革命就是为了劳苦大众有饭吃、有衣穿,孩子们能读书。现在这样的家庭毕竟极少数,但我们不能让一个学生因之而掉队。这就是潘老永远铭记的的初心。也是中华民族传统的仁慈之心。

  三、做好自己,身教后代,这是最好的家教

  为了教育后代,潘老从1996年起,潘老受许多所学校邀请,对中小学生,党员、团员进行革命传统教育,重点讲民福地下党支部和浦东新四军淞沪支队的革命斗争故事,前后共65次,听讲者6700余人。2015年春节前,他邀请受助的学生,中午在他家里一起吃年夜饭,然后带学生们到奉城“奉贤革命历史纪念馆”,亲自给学生讲解奉贤地下党革命斗争的历史。

  他始终把对下一代的教育作为己任,1999年以来,每年清明节前一个多月,潘老自己买材料扎十几个花圈,到李主一纪念碑、赵天鹏就义处、北宋抗日烈士纪念碑、光明烈士陵园等地,与烈士的家属与后代一起祭扫烈士墓。2013年9月30日,是国家首个革命烈士纪念日,他带领全家四代20多个人,前往赵天鹏烈士墓前献花祭奠。老人说:没有我党,没有那些烈士抛头颅洒热血,哪有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我们要记住他们,要传承他们为国为民的情怀。

  这些年,潘老上了年纪,一直住在病房里,他空着的时候就拿着放大镜在报纸上寻找着,看到哪里有灾害,他就捐款。他先后为云南、四川、青海、湖北、台湾、印度洋海啸等自然灾害捐款43600。新冠疫情暴发,他立刻捐助10000元。2023年12月,通过慈善基金会向甘肃地震灾区捐赠5000元。近些年来,他先后11次,向组织上交党费13600元。

  老人的老伴去世多年,作为离休干部,他住在病房里,党和政府对他有特殊的待遇,但他非常的俭省,除了基本生活费用,他把剩下的钱都捐给了困难家庭、贫困学生、遭受自然灾害的地区。他说,自己的一切都是党和政府给的,不能光想着自己,如果看到人家有困难,自己不去资助,心里不安。而他的这一些,同样得到了儿孙们大力支持。这一定是那么些年来,他以身作则的行动,教育、影响了他的后人。他的儿子、孙子、曾孙辈都学着他,热心公益。他孙媳毛春红,就一直学着爷爷的样,现在还资助两个贫困生读书。毛春红的儿子,潘老的曾孙潘星羽,985大学毕业,如今是华为的网络安全工程师,那次太爷爷住在市区的病房里,听到地震的消息,老人马上打电话给曾孙,要他替自己给灾区捐款,曾孙听太爷爷这么说,就说自己以后也要像太爷爷捐款,于是俩人捐了两笔款。这是个仁慈善举的家庭,潘老说,当年自己的老伴还在世,问她有没有钱,她说没有,当说哪家有困难,需要资助,她急忙把钱拿出来。

  每到开学前,是老爷子最忙碌的时候,只见他把日记薄拿出来,摊在桌子上,把信封拿出来,写上一个个学生的姓名,将钱装入信封。原来,他会将钱款一一送到那些孩子的手里,如今行动不便,就让儿子、媳妇代行自己义务。这一干就是几个半天,老人有些累,毕竟一百多岁了,可当看到那一大叠信封,他脸上满是欣慰的笑容。

  毛主席说“一个人做点好事并不难,难的是一辈子做好事,不做坏事。”这语录,潘老一直牢记在心里。他说那是毛主席教导的。如今我们国家在习主席领导下,走进了新时代,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可我们不能眼睛一直往上看,还要往下看,看看哪里有灾害,看看哪家有困难。有能力的人要想着帮助有困难的人,这样我们的社会越来越好。因为,一直看报,老人的思想一点不落伍。话语又是那样的朴实。当我说起他获得的许多荣誉,譬如评上“上海市第十一届慈善之星”,老人只是淡淡一笑说,那都是党多年来的教育培养。

  临别,孙媳毛春红说,爷爷我给你剪指甲。毛春红说,爷爷一直让小辈剪指甲,有时我们忘了,他会提醒的。看得出,那是慈祥、孝顺的一家子。这样的人家教育出来的后代,就会有大爱,有社会责任感。

  我想说祝您长命百岁,可他已过百岁了。仁者寿。老爷子,祝您健康、乐观!

品牌项目 更多>>
“蓝天下的至爱”系列慈善活动

“蓝天下的至爱”系列慈善活动

“蓝天下的至爱”品牌诞生于1995年,作为上海慈善领域历史最为悠久的项目之一,经过30年的实践,已成长为集规律性和互动性、成长性和品牌性、传播性和系统性为一体的慈善项目,并获得多项荣誉,在全国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联系方式
上海市慈善基金会

地址:淮海中路1253号

电话:021-64334343 邮编:200031

上海慈善网

地址:淮海中路1273号9号甲

邮编:2000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