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外慈善]实现"碳中和":全球政府、企业和NGO在扮演什么角色

2021年7月12日14:59 来源:发展简报 作者:曾璐

  导语:

  2021年全国两会期间,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的“碳达峰”“碳中和”成为热词。同时,中国向全球承诺将力争于2030年前实现二氧化碳排放达到峰值、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

  本文从国际视角对“碳中和”进行了观察与解读,探讨全球政府、企业、社会组织如何应对气候变化的必经之路,共同推动实现“碳中和”。

  01

  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排放加剧气候危机

  人类活动产生的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排放持续走高。工业革命以来,经济增长和对化石能源的强劲需求持续推高全球二氧化碳排放。2019年,全球碳排放总量高达341.7亿吨[1]。新冠疫情造成2020年全球排放大幅减少,预计经济复苏后温室气体排放将恢复上升势头。气候变化导致地球2017年的气温比工业化前水平上升了1°C。按目前的排放速度,全球气温到本世纪末将灾难性地上升3°C以上,远超《巴黎协定》的目标。

 图像 

  如不加以控制,气候变化或将危及人类未来。气候变化加剧干旱、热浪、暴雨、洪水等极端天气,并导致海平面上升和生物多样性丧失等严重后果。如不加以控制,气候变化将对地球造成全方位影响,并最终危及人类生存和发展。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全球升温1.5°C特别报告》预测,到本世纪末,将全球变暖控制在2°C以下将减少气候变化对人类福祉、生态系统和可持续发展的带来的风险;而将全球变暖控制在1.5°C,对人类和生态系统会有更多益处。

全球化石燃料和工业相关二氧化碳排放量(1758-2020)

 图像 

图一:statista

  02

  全球碳排放有哪些主要来源?

  二十国集团排放量占全球排放总量的78%[2]。二十国集团由中国、阿根廷、澳大利亚、巴西、加拿大、法国、德国、印度、印度尼西亚、意大利、日本、韩国、墨西哥、俄罗斯、沙特阿拉伯、南非、土耳其、英国、美国和欧盟等二十方组成,是全球碳排放的主要来源。在过去十年中,中国、美国、欧盟27国、英国和印度贡献了全球温室气体排放量的55%以上[3],而排放最少的100个国家和地区的排放量在全球占比不到3%[4]。

  二十国集团温室气体排放

  占全球排放总量的78%

 图像 

图二:《2019年排放差距报告》,联合国环境规划署,2019沙特、澳大利亚、美国等领跑温室气体人均排放量

 图像 

图三:《2019年排放差距报告》,联合国环境规划署,2019全球四分之三的温室气体排放与能源相关。2016年,能源相关排放占全球温室气体排放的73%,其中电力和供暖、交通运输、制造业占比最大。此外,农业、工业加工等也是全球温室气体的重要来源。

  03

  碳中和是应对气候变化的必经之路

  《巴黎协定》是国际社会共同应对气候变化的重要里程碑。2015年的《巴黎协定》旨在大幅减少全球温室气体排放,到本世纪末将全球温度升幅控制在2℃以内,并寻求进一步控制在1.5℃以内,实现这一目标的任务十分紧迫。根据IPCC的报告,要实现升温不超过2°C的目标,全球需在2070年前后达到碳中和(carbon neutral);若要实现1.5°C的目标,全球则需在2050年前后达到碳中和。《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要求缔约国在2020年之前通报本世纪中叶长期温室气体排放目标。因此,各国政府自2018年以来纷纷承诺到2050年前后实现碳中和。

 图像 

  碳中和、净零排放、气候中性含义各不相同。碳中和指的是人类活动造成的二氧化碳排放与人为的二氧化碳吸收量在一定时期内达到平衡。净零排放(net zero emission)指的是人类活动造成的温室气体排放与人为的排放吸收量在一定时期内实现平衡。气候中性(climate neutral)指人类活动对于气候系统没有净影响的状态,意味着在温室气体排放量、排放吸收量和特定区域内地球生物物理效应之间取得平衡。换言之,碳中和目标只考虑二氧化碳,净零目标包括二氧化碳、甲烷等所有温室气体,而气候中性目标考虑所有温室气体和辐射效应等其他影响。

  气候治理要求全球开展跨部门、多层次的国际合作。气候变化是人类面临的全球性挑战,影响涉及能源、金融、粮食安全、健康等多个领域。气候治理要求世界各国政府、企业、社会组织等利益相关方广泛参与并开展跨部门、多层次的合作。

  04

  政府是应对气候变化的主导力量

  许多国家将碳中和视为在新一轮技术革命中抢占经济发展先机的重要机遇。已有137个国家承诺到2050年前后实现碳中和,占全球碳排放总量的73%。其中,不丹和苏里南已实现碳中和。乌拉圭承诺到2030年实现碳中和。芬兰、奥地利、冰岛、德国和瑞典承诺将于2035到2045年间实现碳中和。124个国家将碳中和目标设在2050 年。中国、乌克兰、哈萨克斯坦等国承诺到2060年实现碳中和。各国的碳中和承诺具有不同的法律效力。瑞典、丹麦、法国、匈牙利、新西兰和英国的碳中和目标已通过立法确认。加拿大、韩国,欧盟等五国已提出立法提案。巴西、中国、德国和美国等24国已将气候目标写入官方政策。另有99个国家的碳中和承诺尚未得到官方程序确认。

中国、美国、欧盟二氧化碳排放量

  (1960-2016)

 图像 

图四:作者根据statista数据整理

  欧盟2050年实现气候中性

  欧盟的二氧化碳排放在1979年达到47亿吨峰值后进入下降通道。2018年,欧盟碳排放总量较1990下降23.2%。2019年,欧盟碳排放总量为33.2亿吨,位居全球第三。电力、交通、建筑、工业和农业约占欧盟排放总量的95%。

  2019年12月,欧盟委员会发布《欧洲绿色新政》,提出欧洲到2050年成为全球首个气候中性大陆的目标。绿色新政是欧盟的新增长战略,旨在将欧盟打造成公平、繁荣、高效、绿色和富有竞争力的经济体。绿色新政囊括一揽子气候行动倡议和立法,重点领域为清洁能源、可持续工业、建筑、从农场到餐桌、消除污染和可持续交通。绿色新政将由总额达1万亿欧元的绿色投资计划支持,资金来自欧盟预算、欧盟排放交易系统、公共和私营部门以及欧洲各国联合融资。2020年9月,欧盟委员会提出到2030年将温室气体净排放量进一步减少至少55%的气候目标。2021年4月,欧盟理事会和欧洲议会就欧洲气候法达成临时协议,为气候立法铺平道路。

  美国不迟于2050年实现净零排放

  美国碳排放在2007年以前领跑全球。2019年,美国温室气体排放总量为65.6亿吨二氧化碳当量,位居全球第二。交通运输和电力行业是美国碳排放的主要来源,分别占排放总量的29%和25%。美国电力行业碳排放近年出现下降,2016年,交通运输取代电力成为排放最多的行业。此外,建筑、制造业、农业等部门也是碳排放的重要来源。

  2020年4月,拜登政府承诺美国将不迟于2050年实现净零排放,宣布美国到2030年碳排放量将比2005年减少50%-52%的目标。拜登将气候行动视为绿色转型和创造就业的巨大机会。拜登政府宣布跨部门气候变化战略,带领美国重新加入《巴黎协定》,联邦机构全面审查主要的环境法规。环保署提出了逐步淘汰氢氟烃的法规,参议院通过恢复甲烷排放标准。今年3月,美国发布绿色就业计划,宣布在清洁能源、气候适应、绿色交通等气候友好领域创造数百万个就业机会。拜登政府的气候政策重点为基础设施、清洁能源,绿色就业等。拜登竞选期间承诺投资2万亿美元用于应对气候变化,今年5月,拜登政府首个2022年预算案提出360亿美元的气候投资。

  中国力争2060年实现碳中和

  中国碳排放一度大幅低于美国和欧盟。2002年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碳排放随经济发展加速增长。2007年,中国超过美国成为全球最大的二氧化碳排放国[5]。近年来,中国绿色低碳转型取得成效,碳排放增速放缓,但全球占比持续提高。2019年,中国二氧化碳排放量101.7亿吨,占全球总排放量的28%。电力、制造业、工业加工、交通、农业为中国的主要排放来源。目前,中国人均碳排放量为美国的57%,接近欧盟水平。

  去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联合国承诺,力争在2030年前碳达峰,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作为全球最大的排放国,中国的碳中和目标对中国的低碳转型和长期低碳发展战略,以及全球气候治理都具有重要意义。去年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将“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列为2021年的重点任务之一。要求加快调整优化产业结构、能源结构,推动煤炭消费尽早达峰,大力发展新能源,加快建设全国用能权、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完善能源消费双控制度。2021年6月,中国气候变化事务特使解振华表示,有关部门正在制定推进碳达峰和碳中和的政策措施、路线图和时间表。为实现碳中和目标,中国新增的气候领域投资需求规模预计将高达约139万亿元。

  05

  企业是实现碳中和的主力

  气候变化同时为企业带来风险和机遇。气候变化对企业的运营、商业模式、价值链等构成前所未有的威胁。气候变化造成的极端天气事件加大企业面临的商业风险,气候变化引发的技术、市场和环境变化对企业造成转型风险,气候立法和相关诉讼凸显企业面临的监管风险。与此同时,气候变化也为企业提升竞争力和开创新市场提供了新机会。企业通过提高能效等方式降低成本,转向可再生能源增强供应链的韧性,开发新的低碳减排产品和服务以创新商业模式。

  企业是重要的排放来源和实现碳中和的中坚力量。过去半个世纪,全球排放最多的20家企业排放了近5000亿吨碳,约占当期全球排放总量的35%。越来越多的企业设定碳中和等气候目标,积极应对气候变化。

  2000年,54%的世界500强企业设定了温室气体减排目标,17%的500强企业设定了碳中和或净零排放目标[6]。截至今年6月,中国已有近20家企业宣布碳中和目标,涉及工业、能源、金融、科技、制造等行业[7]。

  谷歌:

  全球首家实现碳中和的大企业[8]

  谷歌(google)是总部位于美国的跨国科技公司。根据谷歌提供的数字,该公司2007年成为全球第一家实现碳中和的大企业。谷歌2017年实现净零排放,并承诺到2030年完全使用可再生能源供电。2020年,谷歌发行57.5亿美元可持续发展债券,刷新全球企业可持续债券发行记录。谷歌将碳中和与可持续发展全面融入战略和核心业务,设计效率高,环境影响低的数据中心,将循环经济原则嵌入服务器管理和产品设计,在全球设施中充分使用可再生能源,打造零碳和可持续工作场所,设备和服务充分采用可回收或可再生材料,并推出Nest恒温器节能电源等气候友好型产品。

  奥斯特德:

  传统能源企业成功转型为绿色先锋[9]

  丹麦奥斯特德(Ørsted)安装了全球三分之一的海上风力涡轮机,是全球最大的绿色能源公司之一。奥斯特德承诺在2025年实现碳中和,有望成为全球首家实现净零排放的大型能源企业。奥斯特德前身为主营化石能源业务的Dong能源,碳排放一度高达丹麦全国排放量的三分之一。2009年,Dong实施85/15转型愿景,计划用30年时间将至少85%的业务转型为绿色能源。到2018年,奥斯特德的绿色能源产量已达到总产量的75%,二氧化碳排放强度降低了72%。到2025年,绿色能源将占奥斯特德能源总产量的99%,碳排放强度较2009年水平将下降98%。业务转型推动奥斯特德成为欧洲价值最高的能源公司之一。

  联想集团:

  力争2050年实现净零排放[10]

  中国联想集团的可持续发展战略在产品、营运、技术等方面都有体现。联想通过采用改变设计包装等节能环保绿色工艺,2019/20财年的温室气体排放较2009/10财年减少了92%。联想提出到2030年将运营性碳排放减少50%,部分价值链的碳排放强度降低25%的目标。联想的低碳发展战略包括打造节能环保的绿色产品、使用清洁能源、回收利用电子废弃物、推动循环经济、推进节能环保、绿色技术创新等内容。此外,联想通过为中石化、国电、东风等近200个大型企业提供提质增效和助力节能减排的智能解决方案,助力更多企业降低温室气体排放。

  06

  社会组织协调各方推动实现碳中和

  社会组织由大量立场、资源、能力和专业化程度差异巨大的非政府机构组成。社会组织积极联合政府、智库、企业、社区等利益相关方,协调和推动实现碳中和及应对气候变化。社会组织通过开展研究提供独立信息,举办会议呼吁达成共识, 与政府合作实施试点项目等方式,推动政府或国际社会将碳中和等议题纳入政策议程。社会组织通过信息披露,开发温室气体核算、报告和审计的全球标准,支持企业衡量、管理和报告温室气体排放等方式,推动企业积极实现碳中和。社会组织通过联合合作伙伴设计和实施地方和社区碳中和试点、提升碳中和等议题的公众认知等方式,支持和赋能社区应对气候变化。

  世界资源研究所推动各方适应气候影响并建设零碳未来。世界资源研究所(WRI)是全球领先的环境智库。WRI与政府、企业、社会组织等各方合作,研究和评估气候行动的技术、经济和社会效益;与政府合作,设计应对气候变化的项目;支持巴黎协定等国际气候政策制定以推动气候解决方案;支持企业、地方政府等设定减排和适应目标;开发工具追踪全球应对气候危机的进展,为高质量决策提供信息。1980年代,WRI等研究型非政府组织积极推动将气候变化纳入国际政策议程。WRI的气候观察数据库提供了各国长期气候战略和温室气体排放相关的高质量数据。2004年,WRI与世界可持续发展工商理事会(WBCSD)合作发起温室气体协议(GHGP),成为衡量和管理温室气体排放的全球标准。今年6月,WRI主办“愿景2050:加速碳中和”长三角国际论坛,借助北欧国家的先进经验为长三角地区碳达峰与碳中和建言献策。

  世界自然基金会将巴黎协议的承诺转化为具体行动。世界自然基金会(WWF)是全球最大的自然环境保护机构之一。WWF与社区、政府和利益相关方合作,为应对气候变化的影响做好准备;与中央和地方政府、企业合作,将巴黎协议的承诺转化为具体行动;减少森林砍伐以增加抵御全球变暖的缓冲器;并制定促进可持续行动的相关倡议。2008年,WWF启动中国低碳示范城市项目,支持试点城市率先达峰和近零排放示范区建设,并将成功经验推广到更多城市。2015年,WWF与全球环境信息研究中心(CDP)、WRI和联合国全球契约(UNGC)联合发起科学碳目标倡议(SBTi),帮助企业设定科学的碳减排目标,并推动更多企业设定基于科学的碳减排目标以有效实现碳中和和应对气候变化。

  中国社会组织推动实现碳中和目标和应对气候变化。本土社会组织为气候政策建言献策、开展能力建设,并提升公众意识。2008年启动的中国公民社会应对气候变化项目迈出中国社会组织参与应对气候变化的第一步。创绿研究院开展气候议题的传播,促进公众对气候议题的认知。千禾社区基金会联合研究机构评估气候变化在珠三角地区的影响,探索和实施社区应对气候变化的行动方案。社会组织还积极参与气候领域的国际倡导和南南合作。2018年,10家中国社会组织和研究机构在加州全球气候行动峰会上联合发起“气候变化全球行动”,支持中国政府应对气候变化的国际承诺,号召全球各界积极参与应对气候变化的行动。全球环境研究所在东南亚和南亚开展光伏规划等项目,支持发展中国家应对气候变化。

  气候变化是全人类面临的共同挑战,凸显世界各国间和不同利益相关方间的相互依存关系。只有国际组织、各国政府、企业、社会组织等所有利益相关方携手应对气候变化引发的挑战,并贡献出各自的力量,才能推动碳中和目标的实现,并最终实现《巴黎协议》的气候目标。今年11月将在英国格拉斯哥举行的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将再次见证应对气候变化的全球合作。(任真摘)

品牌项目 更多>>
“蓝天下的至爱”系列慈善活动

“蓝天下的至爱”系列慈善活动

“蓝天下的至爱”品牌诞生于1995年,作为上海慈善领域历史最为悠久的项目之一,经过25年的实践,已成长为集规律性和互动性、成长性和品牌性、传播性和系统性为一体的慈善项目,并获得多项荣誉,在全国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联系方式
上海市慈善基金会

地址:淮海中路1253号

电话:021-64334343 邮编:200031

上海慈善网

地址:淮海中路1273号9号甲

邮编:2000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