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典故]战国时期齐国慈善思想的精神特质

2021年8月2日15:38 来源:上海慈善网

  齐地慈善思想的内涵丰富多彩,因为个体身处的自然环境、社会环境、时代背景等客观因素和自身生活环境、政治地位、人生经历等主观因素的不同,所以单就个体而言,齐地慈善先贤的思想存在一定的差异性,甚至是对立性。例如,对人性的判定不同: 孟子主张性善论,将仁爱之心、慈善之行看作是人与生俱来的; 荀子主张性恶论,认为人生而好利,“生而有疾恶焉”“生而有耳目之欲”。这些差异和对立使各家产生了激烈的争论,甚至是尖锐的批评,但是各家都提倡对他人,尤其是对老弱病残、鳏寡孤独等弱势群体的关怀; 都认识到了人性与慈善的关系,提出通过引导、教化使人心向善; 都倡导君主爱民恤民,以民为本,民众互敬互爱,守望相助,最终实现国家安定、人民富强的社会愿景。正是这种慈善对象关怀的一致性、向善目标的归一性和理想社会愿景的一致性,使各家的慈善思想存在着交叉、借鉴与传承,使齐地慈善思想逐渐走向了融合发展之路,拥有共同的精神特质。

  以“仁爱”为核心

  以“仁爱”为核心是齐地慈善思想的基本质。齐地慈善先贤虽对“仁爱”的理解和阐释存在差异,但都把“仁爱”作为其慈善思想的内核。管仲认为不论是对统治者还是对个人,“仁”都有着非凡的意义。对于统治者而言,“事有本,而仁义其要也”( 《管子·五辅》) ,即使是品德高尚的人,如果没有仁爱之心,也不能把治理国家的大权授予他,只有 “身仁行义”,“慈爱百姓”,才可以胜任国事,受到百姓拥护,成就王业; 对于个体而 言,“既 仁 且 智,是 谓 成 人”( 《管 子 · 枢言》) ,即仁和智是衡量一个人是否具有完备人格的两大标准。孔子曾称赞管仲为有益于人民大众的仁爱之人,对子路说: “桓公九合诸侯,不以兵车,管仲之力也。如其仁,如其仁。”( 《论语·宪问》)晏婴施政的中心内容就是“仁爱”。他认为,只有“安仁义而乐利世者”,才能使天下臣服; 对于那些“倍仁义而贪名实者”( 《晏子春秋·内篇问上》) ,则不能扬威当世。晏婴主张身为君主,应把仁爱当作法则来遵从,体恤不幸、救助灾荒且不遗余力,正所谓“古之贤君,饱而知人之饥,温而知人之寒,逸而知人之劳”( 《晏子春秋·内篇谏上》) 。晏婴本人也被鲁昭公赞为“仁人”,称颂他不贪图私利,不获取名声,不炫耀功绩,不狂妄自满。

  范蠡始终把诚信仁义、以德为先、救济贫困、共同富裕作为治理产业的信条。他强调经商要保证品质,货之精粗好歹实告经纪,不隐瞒实情; 要薄利多销,逐十一之利,不谋求暴利。十九年间,他三致千金,再散财给穷困的朋友和亲戚,被司马迁誉为“富好行其德者”。范蠡在自己致富后,毫无保留地将经商、养殖等致富经验传授给他人,并撰书流传后世。鲁国商人猗顿在他的指导下,“畜五牸”,成为倾国巨商; 白圭在他的致富思想的启发下,“取下谷”,获得丰厚利润。

  孟子认为“恻隐之心”是仁的根本,是与生俱来的,人性本善,人心向善,仁爱之举源于人的本能,发自人的内心。在性善论的基础上,他继承并发展孔子的“仁”说,把“仁”和“义”当做基本的政治范畴和道德规范,认为“仁,人心也; 义,人路也。舍其 路 而 弗 由,放其心而不知求,哀 哉! ”( 《孟子·告子上》) 并因而把施行仁政提到极端重要的地位。

  荀子认为“仁,爱也”,“仁”之于人就好比财物、粮食之于家庭一样重要,因此君子应存仁爱之心,“先仁而后礼”。他发展了孟子的仁义学说,论证了如何行仁行义,认为“仁有里,义有门; 仁,非其里而处之,非仁也; 义,非其门而由之,非义也。推恩而不理,不成仁; 遂理而不敢,不成义”。( 《荀子·大略》)

  以民本思想为基础

  民本思想发端于商周之际“敬天保民”的理念。齐地慈善先贤均把民作为国之根本,并提出了爱民、富民、利民、教民等慈善举措。

  管仲把民众的地位比喻为“天”,提出“政之所兴,在顺民心; 政之所废,在逆民心”( 《管子·牧民》) 的兴废观。他的民本思想着重体现在重民、爱民、富民、教民等方面。他指出“争天下者,必先争人”( 《管子·霸言》),“争人”的关键在于“顺民心”,君主应实施爱民无私的德政,使民众远离忧劳、贫贱、危坠、灭绝之恶。他最早提出了工赈思想,向齐桓公建议如遇到灾害之年,就雇佣流离失所的灾民修建宫室台榭,“修宫室台榭,非丽其乐也,以平国灾也”( 《管 子 · 乘 马数》) 。他主张 “凡治国之道,必先富民”( 《管子·治 国》) ,发展生产,通货积财,俭奢相济。同时,他重视对民众的教化,认为不教化民众,国家将面临灭亡,教化要从礼、义、廉、耻“四维”入手,引导民众遵规守矩、安分守己,不掩饰恶行、不作奸 犯 科。在用人思想上,他主张“举贤上功”,不论身份贵贱,只看贤能高低,并将其细化为“三选”制度,有力推动了对人才的选拔和对朋党的惩治。

  晏婴民本思想的总纲是“薄身厚民,与民亲近”,主要体现为爱民至高、乐民至厚等理念。他继承了管仲“欲修政以干时于天下”必“始于爱民”( 《管子·小匡》) 的观点,认为君王要威震当世并使天下臣服,就应“爱邦内之民”,“重士民之死力”,“意莫高于爱民,行莫厚于乐民”( 《晏子春秋·内篇问上》) 。齐国发生饥荒时,晏子向景公请求发粟救民,但未被允许,于是采取了修筑路寝之台的工赈良策,“重其赁,远其兆,徐其日,而不趋”( 《晏子春秋·内篇杂上》) ,三年台成,灾民也得以赈济。在爱民、乐民的基础上,晏婴倡导治国应做到尚贤尚能,使德才兼备、治国有方、安民有道之人得到重用。

  范蠡认为“天地之间,人最为贵”,“知保人之身者,可以王天下”( 《越绝书·卷十三》) 。他告诫越王勾践要执掌中和之道,远离奢侈之行,推行节俭,礼贤下士,否则将会使百姓困苦不堪,众人背叛离心。只有为百姓谋求福利,不贪图财物,不恃才自夸,百姓才会共福之、共尊之。他还倡导“农末俱利”“平粜齐物”的利民、惠民措施。在他看来,“人之要在于谷”( 《越绝书·卷十三》) ,谷贱伤农,谷贵伤末,应通过“三八价格之法”来调控粮食价格,使农民和商人都获利。在丰收之年,国家应收购粮食,等到歉收之年,再平价卖出,这样既防止了丰年粮食贱卖,又抑制了灾年粮食溢价,保证了物价的平稳和民生的安定。

  孟子发展了管子的兴废观,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孟子·尽心下》) 的著名论断,认为民心向背是关乎国家兴衰、君主安危的头等大事,得到民心,也就得到了天下。他的民本思想主要体现在爱民、保民、富民、乐民、教民等方面。他认为统治者应与民同乐,充分关心百姓的生活,解决百姓的实际困难,使民众生活安定、富足。他提出“制民之产”“不违农时”“省罚薄敛”等富民、保民的制度和措施,使百姓“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 《孟子·梁惠王上》) 。他还主张设立学校,授百姓以孝悌之义,使其明人伦、知礼让,以达到“人人亲其亲,长其长,而天下平”( 《孟子·离娄上》) 的政治目的。

  荀子将统治者比作舟,将百姓比作水,提出了“君舟民水”论,认为国家兴亡取决于人民,对待人民应“因势利导”,“以顺人心为本”( 《荀子·大略》) 。他的民本思想主要体现在爱民、利民、富民、教民等方面,主张君主应爱护百姓,而不是奴役百姓; 应使百姓获利,而不是向百姓索利。他强调富裕是调养百姓性情的基础,教化是提高百姓素质的保证。他进而提出了“收孤寡,补贫穷” 《荀子·王制》) 的仁政举措。他主张“尚贤使能”( 《荀子·王制》) ,认为这是建功立名的最佳选择,并把它上升到国家兴亡的高度,指出“尊圣者王,贵贤者霸,敬贤者存,慢贤者亡”( 《荀子·性恶》) ,选才要做到既不顾亲疏,也不论贵贱,只考察是否有真才实学,这与管仲的“举贤上功”异曲同工。(钟欣摘编)

  摘编文献:谢 怡、李义勇《从各美其美到美美与共——论齐地慈善思想及其当代价值》,《山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年7月第37卷第4期。

品牌项目 更多>>
“蓝天下的至爱”系列慈善活动

“蓝天下的至爱”系列慈善活动

“蓝天下的至爱”品牌诞生于1995年,作为上海慈善领域历史最为悠久的项目之一,经过25年的实践,已成长为集规律性和互动性、成长性和品牌性、传播性和系统性为一体的慈善项目,并获得多项荣誉,在全国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联系方式
上海市慈善基金会

地址:淮海中路1253号

电话:021-64334343 邮编:200031

上海慈善网

地址:淮海中路1273号9号甲

邮编:2000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