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典故]古代僧医的慈善活动及特点

2021年12月6日8:56 来源:上海慈善网 选稿:丁纯醇

  僧医的慈善活动

  中国古代佛教的医疗救济慈善事业非常兴盛,佛教慈善机构有佛教僧人设置,也有朝廷设立的慈善机构,并甄选德才兼备且名望甚高的僧尼管理。佛陀被视为大医王,依其教说,可疗众生诸病,因此自古以来,佛寺不仅是出家人潜心修行的净地,亦是身心机能发生障碍时用于疗养的重要处所。

  唐代,佛教僧人开始在佛教寺院中设置“疠人坊”,故名思议,“疠人坊”专门收容治疗“疠人”。“疠人”是麻风病人,这是一种传染性很强、传播速度很快的疾病,为不治之绝症。在医疗条件相对落后的古代,没有救治的方法和药物,而僧医为病人“吮脓洗濯,无所不为”,体现了僧人群体慈悲怜悯的奉献精神。“(洪)昉于陕城中,于空旷地造龙光寺,又建病坊,常养病者数百人。”寺庙在“空旷地造龙光寺,又建病坊”,从侧面体现佛教在当时的极大发展,拥有田产建造病坊,救助病人。唐代,在长安和洛阳开始设立悲田坊,用来社会救治,“国家矜孤恤穷,敬老养病,至于安庇,各有司存。”悲田坊是唐代佛教慈善机构的名称,来源于佛教慈善思想“悲田”,宋代叶庭珪认为“悲田。供父母曰恩田;供佛僧曰敬田;供贫病曰悲田;总名曰福田。”社会救济、救治病人是悲田坊的一大目的。至此,佛教医学通过设立慈善机构获得了进一步的发展。不论是下层民众,还是统治阶级,都得到了僧医良好的救治。

  两宋时期,对外战争延续不断,社会动荡不安,人口流动较为频繁等因素,致使宋代疫病时常发生。在韩毅《宋代瘟疫的流行与防治》一书中指出北宋皇帝十分重视防疫工作,对大疫之流行都有安置救护和收容治疗。黄敏枝于《宋代佛教各寺院与地方公益事业》论述了佛教与医疗的关系,认为其乃中国佛教体现大乘精神的社会救济事业之一环,且约略论及僧人为人医疗而有医僧之名,并举出寺院开设药局、为人医疗的实例。

  宋代的“福田院”同样是由佛教寺院主办,在佛教寺院中修建救治场所,由寺庙收养救治,并由僧人进行救治和管理。僧人本着为社会服务的精神,从事治病利人的慈善事业,最为体现佛教慈悲的教义。由僧医行慈善之事,为百姓施药治病,可以在更大范围救济一些贫苦人民,使他们可以享受到较好的待遇,这样做有利于社会的稳定,达到了巩固统治,造福百姓的目的。同时僧人主持病坊,不但可以治愈病患,还可以在行医的过程中,传播佛教思想,弘扬佛教教义。

  僧医救治的特点

  1、结合佛教教义。佛教慈悲精神渗透在所有佛教教义中,“我佛慈悲”“出家人以慈悲为怀”等,这些广为流传的说法,体现了佛教以慈悲为本的行事准则,如救济、放生、治病救人等,而本质为社会服务的精神,从事治病救人的慈善事业,在佛家的慈善活动中占有重要地位。佛教对于病因的分析、疗法的选择都有自己的理论。在病因分析上,地、水、火、风“四大不调”被认为是致人生病的主要诱因。

  在疗法的选择上,不同于俗家医生的单纯用药,咒术、忏悔、念佛等方式也被广泛采用,具有鲜明的宗教特点。简言之,佛教与医学的结合加以对印度医学资源的利用,最终成就了中国古代佛教医学。

  2、提供优良环境。寺院所建置的病坊内,不仅在墙壁上配以佛教画像,而且在寺院中大量种植树栽,给人以清凉寂静的氛围。

  3、创新救治方式。僧医治病不拘泥于古方,会因病制宜,针对病人的情况采用不同的方法,用一些偏方治病,如多以咒术、讲经

  或行其他神异之法来治疗病患。

  4、重视下层民众。佛教向来以慈悲为怀,故有“八福田”之说。而“八福田中,看病福田为第一福田”,可见佛教对于贫苦病人是相当怜爱的,这与重利的职业大夫形成了鲜明对比。古代由于生产力低下、医疗制度不完善,导致医生数量不足,医疗费用也十分高昂。对于贫苦民众而言,不仅没有医学知识,而且没有足够的经济支撑。在这时佛教的免费或是量力付费的医疗形式无疑更具吸引力,这一原因

  也反向促进了佛教和佛教医学的传播与发展。

  僧医救治的意义

  僧医是一个有双重身份的群体。首先,他们是僧人,在佛教“慈悲为怀”等教义的指导下,他们投入到民间慈善事业中,在为广大民众诊治的过程,宣传佛教思想,借医弘法,以医药笼络人心,将普度众生、救苦救难的佛教教义落到实处,扩大佛教影响。其次,他们又是医生,而医生的本职工作就是治病救人,他们在民间为大众救治、行慈善事。他们身上不仅有佛教徒的慈悲心肠,还有医生的责任感。僧医救治的人群也相当广泛,上至社会名流,下至平民百姓,社会对僧医评价极高,得到社会大众的认可,这种宣传作用为其提高了名誉,拓宽了他们的交友圈。为行医活动提供了便利,在医病关系上占据主

  导性,进一步促进佛教的传播与发展。

  随着时代的进步,僧医的很多治疗方法,譬如“念咒语”“作法事”等都已被科学证伪,失去了实际的救治意义,但古代僧医的很多做法仍然值得我们借鉴。试想,在没有科学医疗方法的情况下,僧医是如何让患者顺利康复的呢?我想是他们能因时因病治疗,将佛教思想运用在救治疗法上,给人以心灵慰藉,这是不同于普通医者的治疗方法。如今时代虽然进步了,但增加患者信心以达到治病目的的指导思想依然具有现实意义。(钟欣摘编)

  摘编文献:安文丽《古代僧医的救治及慈善活动》,《西部学刊》2021年3月下半月刊(总第135 期)

品牌项目 更多>>
“蓝天下的至爱”系列慈善活动

“蓝天下的至爱”系列慈善活动

“蓝天下的至爱”品牌诞生于1995年,作为上海慈善领域历史最为悠久的项目之一,经过25年的实践,已成长为集规律性和互动性、成长性和品牌性、传播性和系统性为一体的慈善项目,并获得多项荣誉,在全国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联系方式
上海市慈善基金会

地址:淮海中路1253号

电话:021-64334343 邮编:200031

上海慈善网

地址:淮海中路1273号9号甲

邮编:2000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