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典故]抗日战争时期中国红十字会在延安的救护活动

2024年1月2日9:38 来源:公益时报 选稿:马芸

  中国进入全面抗战阶段后,中国红十字会作为当时国内最大的慈善机构,担负有战地救护的职责,并且在抗战初期就组建了救护总队部来协调全国的救护工作,其派出的多支医疗队、医护队遍遣全国各个战区。本着一视同仁的原则,也有多支医疗队和医护队前往医疗条件薄弱的延安工作,对边区的医疗卫生状况的改善发挥了很大作用。

  各救护队概况

  1938年10月,随着广州、武汉的失守,抗日战争进入战略相持阶段,日军逐步停止对正面战场的战略进攻,集中主要兵力对占领区实施“治安肃正”作战,所以此时首当其冲的是共产党所领导的敌后根据地。自中国红十字会救护总队成立后,八路军驻汉口办事处就立即与救护总队总队长林可胜博士取得了联系,向救护总队寻求医疗援助。

  在抗战初期被救护总队派往延安地区的救护队有:第7医护队、第23医疗队、第29医疗队、第33医疗队、第35医疗队、第39医疗队、第54医防队(即国联防疫团一团第三组,来延安后曾改为西北防疫处第三组)。救护总队派往延安地区的医疗队和医护队对于当时延安的医院来说可谓是雪中送炭,因为这些队伍里的医师和护士不仅医术高超,而且还携带了边区急需的药品和医疗器械,这对于“没有得到一片奎宁和一个包扎包”的八路军来说显得尤为重要,他们为支援延安地区的抗战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第7、23、39医疗队是最早进入边区工作的救护总队单位,1937年11月这三支队伍就已经在西安组建完毕,由河北医学院院长齐清心率领奔赴延安。第7医护队主要的组成人员为护士和助理护士,承担伤员的绷扎和看护任务,队长宋文楷,副队长刘贡和。第23医疗队队长则由西安医学院毕业的谢静奎担任,第39医疗队队长为高丕泰。在抵达延安后,第23医疗队由于整体实力较强,被派往距离前线最近的第二后方医院工作,后于1938年4月被派往位于延安东北的甘谷驿八路军第二兵站医院工作,一直到1939年6月。在此期间,第23医疗队先后派出数支小分队前往拐木沟、延长、交口、张家驿、延川等地协助八路军第1、第2后方医院及第1兵站医院救治伤兵。第39医疗队在到达延安后,被派往宝塔山医院(边区医院),第7医护队则直接留在延安市内门诊部工作。值得一提的是,这些医疗队、医护队虽然工作在延安,远离前线,但却是在日军飞机的轰炸范围之内,1939年11月,“第7第39医疗队设在陕西延安之门诊部,遭敌机炸毁,所有房屋卫生器材及设备全失”。1939年初第7医护队由于日机轰炸西安频繁被调回西安工作。1939年4月,第7医护队改组为医疗队,派往眉县第149后方医院工作。

  与23医疗队一起组建并随后前往延安地区的是第33医疗队,于1938年2月从西安出发前往延安,1938年8月因战局变化,第一中队又将其调回西安。8月,第1中队加派第29医疗队至延安。

  1939年初,国联防疫团第三组来到延安,这是一支医防队,在救护总队序列中称为第54医防队,主要承担卫生防疫工作。国联防疫团第三组来到延安后,被分配到宝塔山边区医院,但是由于该队设备先进,所以承担了边区医院大量的化验及传染病筛查工作。为了工作便利,该队就住在宝塔山边区医院内部,当敌机轰炸延安过后,国联防疫团第三组还积极投入抢救伤员的行动中。由于该队成绩突出,八路军卫生处在1940年1月为表彰第54队做出的巨大贡献,授予其锦旗一面,上书:“中国红十字总会第54队全体同志存念,不辞劳苦,发挥了医人救国的热忱。”

  各救护队开展的工作

  抗日战争时期,延安地区医疗卫生工作所面临的最大问题有三个:第一是合格的外科医生紧缺,故无法及时对伤员进行外科手术;第二是医疗器械、药品短缺,尤其是抗生素类药品、麻醉剂严重不足,在边区建立自己的药厂和卫生材料厂之前药品基本上只能靠购买和接济;第三是人们在长期的生活中养成了不卫生的生活习惯,以及长久以来的封建迷信思想在当地群众心中根深蒂固,这就使得当地各种烈性传染病时常发生,而且发病率极高。据统计,在中央红军到达陕北之前,边区每年死亡约八九万人,其中病死率为60%,而且这其中儿童和妇女占绝大多数。从陕甘宁边区的相关资料看,当时的烈性传染病主要有:鼠疫、霍乱、天花三种;常见传染病有斑疹伤寒、回归热、痢疾、伤寒等。

  (一)协助延安边区医院的日常工作

  当这些医疗队和医护队到达延安后,首先协助各医院开展治疗工作,这一时期正是日军节节侵略之时,八路军与日本侵略者战斗后,会有大批的伤员转运至后方,所以在延安市区的医护工作者被大批量抽调至伤兵医院对伤兵进行救治,这就直接导致了延安市内的门诊部和边区医院医疗力量不足。以边区医院为例,1937年底至1939年春,在八路军军医院成立之前,从后方运送来的药品、医疗器械都主要用于边区医院的治疗工作。国内外友好人士、医疗工作者、慈善团体在初到延安的时候,也都云集边区医院,因此在抗战之初,延安边区医院的医疗条件和水平是整个陕甘宁边区首屈一指的。

  1938年春,救护总队第23医疗队率先来到边区医院开展工作。第23医疗队不仅有医术精湛的医师和经验丰富的护士,还携带了大批边区急需的药品和医疗器械。后来,随着八路军伤病员的增多,为了诊疗上的便利,第23医疗队又请求西安方面调X光队来延安协助诊疗。其中山东齐鲁医学院的学生刘筠负责一台X光机跟随第10医疗队到边区医院,另一台X光机则由山东医专的学生于保良负责跟随第23医疗队到甘谷驿第二兵站医院。

  随后到来的第29医疗队与第7医护队合作,也在当时中国国内“最大的山洞医院”——边区医院开展工作。当时的媒体报道:“此等山洞皆开筑在峻峭的山壁间,山洞皆扩大而舒适,且干燥得宜,壁上皆涂有石灰,阳光亦能充分射入,故施行手术绝无困难。”但是在6个月前,“伤兵须自备行李,自行烹饪,睡床亦皆有不舒适之砖坑”。经过救护总队第29医疗队和第7医护队的精心调整后,“一切衣服被褥,皆由院中自备,且皆有个别之床铺,故无须再事爬坑”。并且“洞中尚有出诊所一处,每天诊治病人二百名,此外更有产科医院一所,每月平均接生三十五个左右”。

  之后,总会救护总队又派出国联防疫团一团第三组(第54防疫队)来到边区医院,进行临床检验和传染病筛查工作,他们的到来,对于控制斑疹伤寒、回归热等烈性传染病在边区的传播发挥了很大的作用。经过原有医护工作者和救护总队医护工作者的共同努力,边区医院俨然成为延安地区的医药中心,在经济落后的延安地区有如此“小型现代化之卫生机关,可为空前之创举”。

  (二)参与延安城区卫生防疫建设

  1940年5月26日延安成立了延安防疫委员会,作为领导延安防疫工作的最高领导机关,以系统指导延安境内的卫生防疫工作。1942年5月,陕甘宁边区防疫委员会通过了《预防管理传染病条例》,将边区流行的传染病分为两类:鼠疫、霍乱、天花为一类;伤寒、斑疹伤寒、赤痢、回归热、流行性脑膜炎、白喉、猩红热为一类。

  为加强延安的卫生防疫工作,救护总队编组国联防疫团第三组(即第54医防队)前往延安。国联防疫团第三组来到延安之后的工作大致分为5项:一是环境卫生,根据长期以来延安地区群众没有修建公厕的习惯而在城区修建公厕20个,各乡打水井两口,挖污水坑一共50个,设立垃圾箱10个,垃圾坑20个,以便集中处理城区所产生的垃圾和污水。二是检验工作。三是传染病筛查,结果显示,延安地区流行性感冒、痢疾和伤寒患者众多。四是预防工作,主要分为打针和种痘,在延安地区接受打针者约3000,种痘约2600人。五是开展卫生教育。国联防疫团第三组在延安的另一项重要任务是设立灭虱站,设立灭虱站也是救护总队为应对当时流行传染病而采取的措施。自1939年冬天起,救护总队开始在各军医院为伤兵实施灭虱、沐浴、治疥,这项工作由医防队和救护队承担。此项工作也是救护总队防疫计划的一部分,主要是为防止斑疹、伤寒和回归热在军中的传染。1940年5月,国联防疫团第三组经西安大队部整训之后回到延安,并分为A、B两组,A组由崔辉生带领,继续在第二兵站医院开展救护伤员的工作,由于此时晋北伤兵被源源不断送来,所以A组的工作十分艰巨。B组在54队副队长潘雄敏的带领下,在延安抗日军政大学的师范灭虱站开展师范灭虱、治疥、卫生防疫等工作。八路军卫生部因54队成绩卓著,还赠送了1袋大米,30斤猪肉等慰问品以资鼓励。从1940年7月第54队向总部发送的一份报告中我们看到,在延川的A组队员还时常遭受日军飞机的轰炸。第54队工作的第二兵站医院第三分所位于延川,而1940年日军加紧进攻边区,河防吃紧,不时有日机来袭。在这年6月的一次空袭中,A组所在的窑洞均被日机炸毁,所幸无人员伤亡。

  参与治疗伤病员的工作

  第23医疗队是最早进入边区的红十字会救护队之一,因其人员配置最为齐全,综合实力最强,所以其一部被派往第二兵站医院承担一部分伤兵的救护工作。第二伤兵医院位于延安东北约80里的甘谷驿镇,这里也是后方伤兵最为集中的地方之一。第二兵站医院下辖五个医护所和一个位于延水关的伤兵转运站。这五个医护所距离院本部都不下百里,这种布局固然便于及时收治、转移伤病员,但不便之处也显而易见,第23医疗队队员们需要不辞劳苦地在各个医疗所之间奔波。第23医疗队队员往返各个医疗所之间为伤员手术、换药,在这两年中从未中断,这种为抗战服务的精神,博得了官兵的崇高敬意,为此他们为第23医疗队的5位大夫和护士敬献了两面锦旗。在侯道之队长的带领下,仅在一年中,第23医疗队就医治好伤兵40295人,检查了1590人,实施手术635台。

  由于战斗日益频繁、激烈,伤员急剧增加。1938年和1939年,在保证第二兵站医院院本部手术治疗能够正常进行的前提下,第23医疗队先后抽组两个手术小组分别由侯道之和谢景奎率领到延长县交口镇第三医疗所和延川县禹居镇第二医疗所进行流动手术治疗。他们克服重重困难,没有手术室,便将空窑洞改造为手术室;没有电,把白布挂在窑洞的壁顶用来增加亮度;缺乏医疗器械,他们自己动手制作。

  1938年11月20日,日军飞机轰炸延安,共投下159枚炸弹,死伤军民152人。空袭结束后,救护总队的第29医疗队、第7医护队和国联防疫团第三组立即展开抢救。1939年3月,延安第二次遭到日机轰炸,边区政府决定将全部医院都迁往二十里铺,此时救护总队还从西安大队部派出骡马队协助运送伤员。搬迁工作从6月14日开始,至20日顺利结束,在此期间,救护总队始终参与其中。

  “救死扶伤,实行革命的人道主义”,这个口号最初是毛泽东1941年为延安中国医科大学的毕业生所题写的,同时这一口号又是抗战时期所有在延安的医务工作者公认的工作指针。在延安,所有红十字会医疗队的队员们都把伤员的生命与健康看得高于一切。正是这些外科医生与护士的到来,为缺医少药的延安送来了至关重要的医疗援助,挽救了大批伤员的生命,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完善了延安的医疗卫生体系,为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进行持久抗战提供了有力支持。(据《赤峰学院学报》)

品牌项目 更多>>
“孝亲敬老”系列慈善公益项目

“孝亲敬老”系列慈善公益项目

为大力弘扬尊老敬老的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上海市慈善基金会特设立“孝亲敬老”慈善公益项目专项资金池,在全市开展以“孝亲敬老”为主题的系列慈善公益活动,发放爱心慰问包、帮助老人进行家庭适老化改造,为老人提供爱心助浴、...

联系方式
上海市慈善基金会

地址:淮海中路1253号

电话:021-64334343 邮编:200031

上海慈善网

地址:淮海中路1273号9号甲

邮编:200031